熱門文章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臺灣發展地方創生的策略思維與建立永續共好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法

臺灣發展地方創生的策略思維與建立永續共好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法

發展地方創生的緣由
    
臺灣與世界各國正面臨高齡少子化、人口總數減少且過度集中都會區,以及城鄉差距、經濟發展停滯和產業轉型等問題的嚴峻未來挑戰。

目前臺灣六個直轄市,包括: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 高雄市、臺南市,人口達 1,600 萬人,占全臺人數的70%6都獲得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占65%,其餘16縣市則占35%;但6都營利事業銷售額的貢獻占78%

2014年日本中央政府領導規劃和制定「由上而下」的國家級地方經濟振興政策,挹注「資訊」、「財政」和「人力」三方面資源的策略支援,即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和討論的重要議題,後續並受到各國政府或民間單位的借鏡效法,希冀能夠在共同的願景和目標上,擬定出適合本國的政策推動策略,有效解決地方的人口和就業問題,推動在地特色產業發展。

我國行政院訂定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未來將以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希望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和配合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目標。

落實地方創生政策,對於公部門的挑戰在於需要對接「由上而下」(Top-down)的中央政府「國家創新系統」,以及「由下而上」(Bottom-up)的地方政府「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機制設計和資源投入,才能共同相輔相成的解決問題,形成雙螺旋的政策機制正向效益,達到活絡地方經濟活絡,均衡區域發展的目的。


發展地方創生的策略思維
        
臺灣在發展地方創生時,必須翻轉過去供給面向的產業政策邏輯思維,建立以需求面向的產業政策邏輯思維,以做為政策策略主軸和機制設計原則的依據。

策略思維一:開放城市鄉鎮為生活實驗場域建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
    
開放城市鄉鎮為生活實驗場域,讓「城市就是一個生活實驗室,生活就是一場服務體驗」,可以直接讓地方的區域居民,在日常的生活型態和生活脈絡下,進行先期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者驗證和反饋,縮短產品和服務商業化的過程,讓符合在地需求的地方特色產品和服務,可以用更快速的時間、更適切地的方式進入市場營運搶佔商機。
    
因此,需要產、政、學、研單位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讓可以解決當地問題,符合在地需求的多元解決方案,在創新研發過程中,經由不斷地討論交流,實踐開放創新而順利產生。

策略思維二:擬定「買軟體服務,取代買硬體設備」的公共服務創新採購機制,帶動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

地方區域的財政匱乏,更需要民間企業共同協力挹注相關資源,才能提供前瞻的優質的公共服務。再加上科技技術日新月異,今日鉅資購買的硬體設備,明日可能就面臨折舊汰換的命運。
     
在地方區域在相關基礎設施的佈建上,需要從公部門起頭做起,引領私部門導入創新的智慧化科技應用服務,增加其能見度,做為帶動市場需求風向的示範,以提升在地新興產業的競爭力。例如:公部門可以規劃和開放有許多不同的特殊地形道路和街景情境的地方區域做為自駕車測試場域引領私部門發展車聯網新興產業

策略思維三:持續推動投資替代補助」的產業創新獎勵機制

地方創生事業多為微型企業,但是必須能夠串連起在地的消費需求鏈和供應鏈,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生存獲利的區域商業生態系。
因此,公部門持續推動「投資替代補助」的產業創新獎勵機制,並且協助地方創生事業形成生產、流通和消費三面向正向循環的商業體系,不斷地探尋和了解市場的需求,才能建立起永續共好的地方創生事業。

建立地方創生永續共好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法
     
日本社區營造大師宮崎清教授主張可以將「地理區域資源」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以發展具地方特性的在地產業。
    
借鏡地方創生國內外成功案例,發現建立地方創生永續共好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法,也可以從「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盤點檢視,可以著手進行活絡在地經濟的創新做法,並且進一步思考如何打造永續共好、自給自足、自產自銷,具有自主生存獲利能力的地方創生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一:「人」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為「合作經濟」如「社區合作社模式」
    
「人」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滿足地方區域居民的共同需求、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創造等創新做法。
    
許多地方問題和社區需求都因區域而異,而且加上人力匱乏,需要以截長補短、移多補少、挪東撮西的方式,採用自力更生、互助合作的方式塑造創新的合作經濟商業模式。
    
例如:英國Prestwich小鎮就號召了300位居民共同出資,每人投資5000元台幣(上限為100萬),成為社區有機商店Village Greens的共同經營者,建立在地小農(生產者) 、會員(消費者和商店經營者) 自產自售自銷三贏關係的社區有機商店。




商業模式二:「文」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文化經濟媽祖繞境北天燈南蜂炮模式」

「文」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地方區域共同歷史文化的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創新做法。

具有歷史文化活動的資產的地方區域,每年的民俗祭典和節慶活動皆會湧進大批人潮,需要妥善規畫人潮的造訪旅程,連結在地商家和物產,才能轉化錢潮,為地方區域帶來可觀的文化觀光旅遊收益。

例如:每年3月瘋馬祖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臺中市大甲區帶來約40萬的人潮;此外,臺灣各地居民在每年元宵節為了祈求神明保佑的民俗慶典活動也不同,俗稱「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北部平溪放天燈、南部鹽水放蜂炮、東部炮轟寒單爺、西部澎湖摸龜還願,若能依據地方特色,復興在地祭典、傳承文化和歷史記憶,發展為具深度的文化觀光旅遊,將有助於以文化慶典活動驅動地方經濟發展。




商業模式三:「地」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為「風土經濟、設計經濟、表演經濟和賽事經濟」,如地景藝術節模式、馬拉松路跑模式

「地」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地方區域所在之地理特色的維護與發揚,以及強調在地特質…等創新做法。

具有瑰麗山水、壯闊景象的地方區域,用創新設計的方式,融合地景景觀、美術藝術裝置作品,或是動態演出山水實景秀,塑造大自然與現代藝術融合的場景氛圍,吸引全球旅客特地親身前往觀賞,振興地方經濟。

例如:瀨戶內海位於日本四國、本州和九州之間,總面積超過兩萬平方公里,約三千個大小島嶼遍布其中,藉由地景藝術策展的方式,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結合各島嶼的自然海景、靜態的美術藝術裝置作品,以及動態的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表演帶動地方服務業的創生機會。

另外,展現農村山林之美的日本新潟縣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日本白川鄉「合掌村點燈秀」,或是中國大陸張藝謀導演團隊合作打造的大型山水實景劇表演,以及台灣邁入第14年的「臺中新社花海節」、2019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臺東池上秋收藝術節」和橫跨五縣市、為期約兩個月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皆屬於此創新商業模式。


還有,近來馬拉松賽事風行,以獨特山海風景或公路的賽道路跑體驗,吸引運動人潮湧入地方,也衍生相關的服務經濟需求,涵蓋衣、食、住、行、遊、購、娛等多個方面,形成運動賽事結合地方產業的地方經濟生態,拉動區域經濟增長。例如: 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新北萬金石馬拉、新北市烏來峽谷馬拉松、日月潭環湖馬拉松、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等。




商業模式四:「產」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為「服務經濟和體驗經濟」,如「產業加值升級轉型模式」

 「產」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在地產品的創發與行銷,及在地經濟活動的集體推展…等創新做法。
     
將地方區域的一級產業(農林漁業),推向二級產業(食品加工製造業) ,進而提升到三級產業(流通服務業)
     
例如: 歐洲的葡萄酒酒莊旅遊,結合了地方區域歷史文化導覽、古堡住宿、從葡萄摘收到釀造過程的體驗、品酒教學等專業服務活動,成功地將產業升級從賣商品到賣與顧客相處的時間,塑造高價值的地方體驗經濟。




商業模式五:「景」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為「新地標和街景經濟」,如「老屋、商店和街區再造模式」
    

「景」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在地區域獨特景觀之創造、生活環境之永續經營、居民自力投入社區景觀的營造等創新做法。
     
地方區域的衰退和沒落,需要重新塑造獨特景觀,賦予具有創新功能的生活環境空間,成為吸睛的新地標,以吸引民眾駐足停留,並且引導至在地特色商家消費,才能振興地方街區商圈經濟。

    
例如: 韓國首爾清溪川的整治,重新活化街道景象和塑造生活休憩空間。在清溪川上的 22座小橋各具有歷史意義,每日有多達6萬人次,可以遠離車流,散步於水流潺潺的清溪川人行道,並且戲水、跑步或參加小型活動,還可以走至周邊附近的店家住休息和消費,促進地方商圈街區經濟。另外,日本位於新潟縣大澤山的「里山十帖」溫泉旅宿、臺灣位於南投縣竹山鎮的「天空的院子」民宿,皆是由民間的私部門先靜態的造景和塑造新地標,再串聯動態的在地特色的街區商店導覽活動,吸引旅人造訪,逐漸從(特色建築)、線(街廓)、面(商圈)翻轉鄉鎮的凋零。



打造地方創生創新商業模式需掌握的經營要素設計原則
    
發展地方創生的困境在於三缺包括:因地區偏遠,交通不便「人進不來」,因缺乏銷售通路「貨出不去」,倘若又因缺乏虛實場域空間的設計營造和人力進行展售 ,與消費者進行深度溝通,而導致「場沒商機」

因此,打造地方創生的創新商業模式,創造地方產業的品牌特色除了必須進行「人--場」關係的重購以突破三缺的困境,還必須配合季節更迭進行地理區域資源五個面向,包括:「人、文、地、產、景」經營要素的創新組合才能建立穩定地方事業發展的政策推動機制,協助連結起資訊流、人流、 物流、金流並且以四生」,包括: 以尊重「生命」為核心、以保育「生態」為基礎、以豐富「生活」為目的、以友善「生產」為手段促進地方共生共榮的永續發展。

-----------------------------------------------------------------------------------------

資料來源:
Organic Supermarket | Village Greens Coop | Prestwich
https://www.village-greens-coop.co.uk/

2016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https://setouchi-artfest.jp/

2019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https://setouchi-artfest.jp/
https://setouchi-artfest.jp/files/visit/ferry-pass.pd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s6We7qXfY&feature=emb_title

2020合掌村點燈秀
https://shirakawago.guide/cn/%e7%b9%81%e9%ab%94%e5%ad%97/2020-light-u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8n5P-DS4M&feature=emb_title

法國波爾多五大酒莊
http://tipsywithme.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html
https://www.c9wine.com/hk/five-first-class-wineries-in-bordeaux-france-2/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跨越路障,點亮資料經濟的大數據實踐之路

跨越路障,點亮資料經濟的大數據實踐之路

近年來政府機關持續舉辦開放資料黑客松創意競賽,希冀驅動資料擁有者、資料科學家及領域專家互動交流以及促進跨政府機關、跨領域和公私協力共創,提升資料應用的價值

資料經濟是以資料為驅動力(Data Driven)產生的經濟價值,所以發展資料經濟的策略重點在於如何整合運用公私部門資料開發創新服務,衍生公共和商業利益的價值」。

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 與資訊經濟(Information economics)有所不同。資料經濟著重整合前的原始資料,相同的原始資料若依據不同的方式分析,有可能產生不同的資訊;而資訊經濟強調的是資料整合後形成的資訊。

理想中的大數據實踐之路,本以為將會一帆風順,只歷經包括:提取數據、 建立模型、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等階段。然而,現實中的大數據實踐之路,卻是一路崎嶇且坑坑洞洞,得歷經包括:討論需求、 提取數據、 清洗數據、 整合數據、處理缺失值或遺漏值、特徵工程、評估模型…等階段。

首先,前端階段的「討論需求」、「提取數據」是大數據實踐之路,最先遭遇關鍵的路障。若公部門為需求發動者,必須符合法令政策,將資料去識別化,並且建立申請資料應用的流程程序和公私協作的運作機制;若私部門為需求發動者,則會將本求利、秤斤論兩地來看待和運用所擁有的資料,以及在經由評估和設計可獲利、具有經濟規模的商業模式之下,資料應用的專案才會被順利地啟動。

其次,中端階段的「清洗數據」、「整合數據」、「處理缺失值或遺漏值」是大數據實踐之路,最費時、費工和最容易跌坑入洞的路障。
此階段攸關資料品質的提升,必須掌握資料量、資料來源、資料格式、資料欄位,以及選擇適切的方法填充缺失值或遺漏值,如:業務知識或經驗推測法;同一指標計算法,如:平均值、中位數、眾數等;或其他指標的計算法,資料應用的專案才能夠挺過「路遙知馬力」的試煉。

最終,末端階段的「特徵工程」、「評估模型」是大數據實踐之路,艱難的最後幾哩路。特徵工程與領域知識有很大的關聯性,所以有資料科學家曾說:「特徵工程的整個過程是個手藝活,講求的是創造力」。特徵工程是把原始數據(Raw Data)提取特徵,以供演算法和模型使用的過程活動。評估模型則是迴圈和疊代(Loop and Iteration)的過程通過持續地調整和優化才能適應不斷生成變化的新資料以及達成資料應用的專案最終預期達成的目標

此外,雖然動態數據的資料應用較具經濟價值,但是也必須有相對應的資料處理核心能力和設備,並且即時更新儀表板的互動式圖表資料,例如:登革熱防護、空氣品質、魚肉蔬果在公有市場零售價格…等民生關注的議題,才能讓人民對公共創新服務有感。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多加善用需求面產業政策工具,突破產業創新轉型障礙

善用需求面產業政策工具,突破產業創新轉型障礙


日前《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沸沸揚揚。《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被質疑中國大陸農產品,來臺加工後,被認定是MIT產品,直接從示範區輸出,有洗產地疑慮,另外也衝擊境內的本地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被議論以優惠稅率,讓海外臺商投資收益的資金回流,卻造成對根留臺灣的企業不公平待遇。

雖然原本設置示範區域或租稅優惠的產業政策,皆是希望能夠塑造公平貿易與投資的產業環境,讓「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人盡其才」。但是,在數位經濟時代,企業真正的難題和挑戰卻是面臨科技技術衝擊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導致消費需求掌握不足和新市場開拓不易。

此外,當今臺灣面臨經濟發展的困境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課題,也並非單由以法規規範和管制間接影響產業發展的「環境導向產業政策工具」,或是直接推動科技技術發展的「供給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就能夠迎刃而解,而是必須針對產業發展的問題和企業經營的痛點,組合環境導向和供給導向的政策工具,以及多加善用「需求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引領企業不斷地向消費需求市場和海外市場投石問路和試水溫,共同拉動消費需求,才能有助於將過往以產品為核心的產業鏈,順利轉向到以顧客和使用場景為核心的生態鏈,加速產業創新轉型。
      盤點「需求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包括:  
   1.政府採購民間開發的產品或服務,以激勵創新;  
   2.政府提供各項公共服務性的措施,以解決社會問題;
   3.政府訂定技術標準、產品規格或協助企業檢驗服務;  
   4.政府貿易管制各項進出口的措施;  
   5.政府設立海外代理機構和商務辦事處,蒐集商情和技術情報,以
     便於開拓海外市場。

目前,從公部門起頭帶動市場需求的做法,例如:政府採購法的創新採購機制,鼓勵政府機關採購具創新特質之產品或服務,並且對於採購金額新臺幣100萬元以上之創新服務或產品採購,採最有利標的決標方式,期望吸引創新廠商參與投標,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做為示範,引領市場風向。

此外,刺激民間市場消費需求動能的優惠補助措施,例如: 發放消費券、節能家電補助、旅遊補助,也僅能短期刺激和提振特定產業的消費需求。然而,長期而言還是需要建構更完善地促進消費的機制和拓展市場的實施方案,以前瞻的優質公共服務,帶動產業的創新應用服務,引領企業和消費者協力塑造共創共榮的新型態服務生態體系,才能全面提升創新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的存活空間,帶動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例如:政府推動公共住宅發展智慧社區,希冀率先透過引領智慧科技的應用,使居民享有安全、健康、舒適及便利的居住環境,也促進智慧家庭產業的市場商機。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加速服務業跨業合作,重塑創新商業生態系

專家傳真-加速服務業跨業合作 重塑創新商業生態系,20190624日,工商時報

「商業生態系」(Business Ecosystems)是繼1995年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之後,目前最被企業界和學術界津津樂道的熱門術語。Gartner科技研究和顧問公司認為「商業生態系」有八個維度(Dimensions),包含:策略(Strategy) 、科技(Technologies) 、價值交換形式(Form of Value Exchange)、關係類型(Types of Relationships) 、產業多樣性(Diversity Industries) 、開放程度(Degree of Openness)、多種生態系統的複雜性(Complexity of Multiple Ecosystems)

企業面臨嶄新的科技、多變競爭的全球市場,使得策略已不再是只要順著價值鏈運轉,就可以將商品和服務打入市場。愈來愈多成功的企業,不僅要能夠提供附加價值,還必須重新定義和運用整個產業中相關成員的角色和能力、關係與組織實務,並且較以往更有效率與效果地整合的企業資源,重塑價值活動系統,重新創造嶄新的價值。

交易成本是將價值鏈串聯的要件。但在數位網路時代,科技降低了資訊處理成本與溝通成本,使得組織內部化垂直整合價值活動的必要性變小,價值鏈面臨被打破解構和去中介化,快速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

以「數位網路促動貿易鏈變革,創造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零售價值」為例。傳統的外貿交易鏈,包括:「工廠」、「出口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最後才到「消費者」手上,因為交易資訊的不透明,才需要經過層層的環節和冗長的過程,讓每一層相關成員的角色都有利潤可賺。但是,若透過網路平台,新型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鏈,只要從「工廠」經由「出口商」,就可以取代中間層級的通路和冗長的過程,把商品賣給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實現真正的M2C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
                                                                                
                          
此外,商業上的跨界競爭者,也可能利用他們在價值鏈上的位置,略過通路,直接進行市場滲透或攻擊。例如: 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離職,感嘆「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大潤發曾在大陸超級市場佔有重要地位,連家樂福、沃爾瑪都不是其對手,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但最後仍難逃被阿里收購的命運。同樣,康師傅面臨網路訂餐平台崛起、消費升級的劇烈市場變化,與鼎盛期相較,市值蒸發約新台幣4,162億元。

   
因此,服務業必須以消費者價值為核心,跨業協調整合多方利益關係者的合作與競爭關係,有效連結利益關係者的資源,串聯起整個價值活動系統的正向循環,創造具備在地人文特性的商業聚落生態系。雖然,重塑創新商業生態系的轉型與再生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但新舊融合的同時,也將會伴隨產生許多新的市場轉型契機。

--------------------------------------------------------------------------------------------------------------
延伸閱讀: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以高值化和智慧化的服務業,開拓高端旅遊的藍海市場

專家傳真-以高值化和智慧化 開拓高端旅遊市場,20190422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422000217-260202?chdtv

交通部觀光局陸續推出鼓勵國人國內旅遊的補助方案,包括:201811月至12月「宜花東高屏暖冬遊」、20191月「擴大國旅暖冬遊」,以及20194月至6月「春遊國旅補助」優惠方案,促進國內旅遊消費,帶動觀光效益。但是,因廉價航空快速成長,加上新台幣匯率升值,國人出國旅遊人次也持續成長,衝擊影響國旅市場,使得出現近五年來首度的「國人國內旅遊總旅次」衰退,是不可忽視的挑戰。此外,2018年國際觀光客來台1074萬人次,比2017年成長0.46%,但是在觀光外匯收入、平均每人消費和平均停留夜數,卻是呈現下滑,亦是需要再加強觀光景點和活動的創新特色,以及提升旅遊服務的品質,才能提高國際觀光客來台旅遊的消費金額。

近年,隨著開發中國家中高收入族群的增加,對於追求奢侈品、高質量生活及高端旅遊等需求量逐漸倍增。相對於傳統的「大眾旅遊」而言,「高端旅遊」是隨著旅遊市場不斷走向成熟、遊客消費不斷走向驚艷的特色體驗。同時,影響著中高收入族群旅遊的關鍵因素為「旅行的舒適度」。「高端旅遊」是由旅遊產品生產者,包括:旅行業者、餐飲業、飯店、精品百貨公司等,依據旅行動機、目的、主題和旅遊地點等,所企劃推出的「高價格」和「高價值」 的旅遊產品和服務。

依據2017年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旅遊市場的主要客源,除中國大陸外,均為正成長。其中,以韓國成長率最高,且為連續五年成長率最高的客源市場,馬來西亞及歐洲則分占第二、三位此外,再對照2017年世界各國GDP實際增長率,臺灣GDP實際增長率2%,排名第144名;中國大陸GDP實際增長率6.7%,排名第15名;韓國GDP實際增長率3%,排名第106名;馬來西亞實際GDP際增長率7.2%,排名第7名。

綜上之數據分析,國際高端旅客來臺旅遊的潛在市場,除了為鄰近臺灣和喜好臺灣文化特色的已開發國家,如:日本 (占比17.78%)、香港和澳門 (占比15.76%)、韓國 (占比9.82%)、新加坡(占比3.96%)和開發中的東協國家,如:馬來西亞 (占比4.92%) ,以及GDP實際增長率正在成長的越南 (7.7%)、柬埔寨 (6.9%)、寮國 (6.9%)、緬甸 (5.9%) 及歐洲,都是可以搶攻高端旅遊的市場。
    
日本社區營造大師宮崎清教授主張可以將「地理區域資源」分為:「人」(民情、風俗習慣)「文」(歷史文化、民俗慶典活動、節慶活動)「地」(自然生態、地理環境)「產」(地方產業、當地物產)「景」(景觀建築)五個面向,以發展具地方特性的在地產業。例如:日本和歐美地區善用壯闊綺麗的自然景觀,發展出高端旅遊產品和服務,包括大地藝術祭、郵輪之旅、河輪之旅、鐵道之旅、露營自駕等。

臺灣處於亞熱帶,四面環海,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286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並且擁有多樣和豐富的植物生態。然而,臺灣需要跨業串聯整合既有軟硬體產業的優勢,規劃設計足以吸引國外高端旅客來台的「主題旅遊」,提供具有獨特性和在地性的人文旅遊活動,例如:登山健行之旅、自行車環島之旅、遊艇體驗休閒之旅、樂活養生之旅、醫療美容之旅、婚攝婚宴蜜月之旅、建築走讀之旅、媽祖遶境宗教活動之旅、在地飲食文化之旅、國際賽事或國際藝文表演之旅等,才能以高值化和智慧化的服務業,開拓高端旅遊的藍海市場,擴大服務貿易,突破只能仰賴有限的內需消費市場之經濟發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