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社群衡量指標的使用行為意涵, 2014年7月 4日,資策會FIND科技報
https://www.gcoled.com/news-info.asp?id=465&
社群網路經營者常用量化的衡量指標來評估社群經營成效。其實,這些社群媒體功能或量化的衡量指標隱含了社群網路使用行為的多種意涵。
以下我們分別從Facebook的「個人塗鴉牆」(The Wall)、「動態的留言版」和「品牌粉絲專頁」,解讀社群媒體功能「Friend Request」(好友邀請) 、「Check-In」(打卡)、「Hashtag」(標籤)、「Poke」(戳) 背後的使用行為意義。
Friend Request
「Friend
Request」(好友邀請) 主要是表示:「我想要認識你或希望你共同參與」
使用者在Facebook進行「Friend Request」(好友邀請) 的使用行為是表達「想要瀏覽你公開的個人塗鴉牆、個人檔案、相簿、朋友名單…」;「想要你加入共同參與有興趣的粉絲專頁、社團和活動」或是因為玩遊戲「想要遊戲等級提升、獲得榮譽,而請求朋友協助」。
Check-In
「Check-In」(打卡) 主要是表示:「我在這裡啦!」
使用者在Facebook「個人塗鴉牆」、「動態留言版」或照片「Check-In」(打卡) 的使用行為是表達「確認目前位置」、「旅行時尋找鄰近的朋友」、「讓大家知道自己在哪裡」;「記錄生活」、「揭露展示生活圈範圍,塑造自我形象」、「引發在場事件的關注」、「與大家分享、炫耀」;「新奇好玩」或「故意製造不在場證」;「參加商家提供的優惠活動」;「幫忙店家或行銷活動曝光」。
Hashtag
「Hashtag」(標籤) 主要是表示:「我們在一起喔!」
使用者在Facebook「個人塗鴉牆」或「動態留言版」,對某則發文(Post)、留言(Comment) 或照片、將特定的關鍵字或社群朋友點名「標籤」(Hashtag )起來的使用行為是表達「增加社群內容的曝光量」;「讓大家知道自己和誰在一起」,「提升社群朋友圈之間的互動頻率」。不過,「標籤」(Hashtag )功能會牽涉到被點到名的社群朋友,是否也願意同步公開此訊息的隱私權的問題。
Check-In+ Hashtag
若將個人一連串的「Check-In」(打卡)和「標籤」(Hashtag) 記錄串連起來,將可以呈現過往生活精彩時刻的「人、事、時、地和物」。
什麼時間?都和誰在一起?在那裡?做了什麼事?也可以進一步了解社群媒體社交圈和真實生活社交圈朋友們親疏遠近的互動連結關係。
什麼時間?都和誰在一起?在那裡?做了什麼事?也可以進一步了解社群媒體社交圈和真實生活社交圈朋友們親疏遠近的互動連結關係。
Poke
「Poke」(戳) 主要是表示:「跟你打聲招呼」
使用者在Facebook對特定社群朋友「Poke」(戳) 使用行為是表達「單純打聲招呼」、「引起他們的注意」;「提醒朋友,表示你還記得他,或讓他記得你」或是「與社群朋友的親密互動的連繫方式」。若太常使用「Poke」(戳)功能會讓人不勝其擾,所以使用者可以依據彼此交往程度的深淺選擇想要表達的行為意涵。不過,「Poke」(戳) 功能後來被解讀有其他性暗示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