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零科技及政策之探討 》
一、國家科委員會(淨零科技方案(第一期2023-2026)(2023)
行政院於112年3月核定「淨零科技方案(第一期2023-2026)」,
聚焦達成國家2030淨零政策目標所需之淨零科技基盤建置,
透過5大領域整合推動,加速技術落地應用與導入前瞻科技研發。
5大淨零科技領域
■1.永續及前瞻能源:
投入前瞻能源研究(如深層地熱、去碳燃氫、磁約束高溫電漿等),
極大化再生能源供給,並布局儲能與電網系統整合科技,
以及投入氫能關鍵基礎設施開發研發。
■ 2.低(減)碳:
加速高碳排產業減碳(如鋼鐵、石化、電子、建築等);
減少運輸碳排,布局載具去碳化技術(如電動車、重型氫能載具);
另降低工業石化能源使用,導入氫能應用。
■ 3.負碳:
發展碳捕獲與再利用、碳封存與自然碳匯等技術。
■ 4.循環:
提高資源再利用率,開發能資源循環應用技術與機制驗證。
■ 5.人文社會科學:
投入社會、產業、生活與能源等四大轉型調適及社會經濟等基礎研究論證,
做為決策參考與社會溝通基礎,並推動民間自主投入機制建立,
擴大民間參與淨零轉型。
4項核心重點策略
■ 1.以人為本—擴大支持生活與社會轉型
從人文社會系統面引導科技投入,建立公開透明的社會溝通平臺,
結合民間力量推動新生活運動,使民眾更容易瞭解淨零科技與應用,
進而在生活中實踐。
■ 2.以終為始—由落地需求串接上下游
發展串連科技研發與落地實踐的產業生態系,
投入鋼鐵、石化、電子等高碳排產業之低碳製程研發,
以可落地應用之技術產業為優先考量,並促進產業全生命週期發展,
以廢棄物量大、低回收率優先,強化營建與紡織等廢棄物資源循環體系。
■ 3.布局未來—投入前瞻科研挑戰突破創新
投入高減碳效益潛力科技,
探索潔淨新能源(如磁約束高溫電漿技術、高溫電漿腔體材料等)、
新興負碳技術(如微生物固碳與再利用技術、化學與電∕光化學之碳再利用技術、直接空氣碳捕捉技術)等突破式創新研發,
並強化氫能、浮動式風電、深層地熱及海洋能等能源科技研發落地。
■ 4.比肩國際—國際合作掌握優勢關鍵科技
鏈結國際領先研究機構,進行淨零科技人才培育與創新前瞻技術合作,
並建立中長期合作關係與優勢技術,以掌握具國際領先之關鍵科技。
■ 科技的創新突破是臺灣能否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
淨零科技方案將集結跨部會的資源,並擴大民間與產業參與,以落實相關研發與執行,打造臺灣成為淨零科技典範國家。
二、國家發展委員會(淨零路徑: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2025)
■ 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2030/2032/2035)
為加速接軌國際NDC步伐,加大氣候行動來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政府重新檢視2030年目標,強化企圖心突破瓶頸,
並設定台灣2032年和2035年減碳新目標,透過多元積極措施,加大加速減碳力道。
- 2030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2005 年減少28±2%。
- 2032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2005 年減少32±2%。
- 2035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2005 年減少38±2%。
三、未來發展建議及效益評估
未來發展建議
■ 明確定位及分工:
跨部會協作需明確定位及分工,承接長程研發與技術驗證的任務。
以部會協作(已有指導委員會與推動小組)為連結節點,
促進「中長期關鍵技術研發」、「試驗場域」與「標準制定」。
■ 成立淨零科技跨科專案群(Permanent Task Force):
以五大科技領域工作群(永續與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人文社會科學),
直接與國科會指導委員會與推動小組對接,負責實驗設計、場域試驗與技轉路徑。
■ 國家級示範基地與指定試驗場域:
建立地質/海域盤點與場域驗證。
例如:
(A)離岸風/浮式風電試驗場、
(B)深層地熱鑽探試驗場、
(C)分散式能源與儲能運用示範場域、
(D)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示範場域與自然碳匯長期監測站。
■ 技術類:
TRI(技術成熟度提升率)、中試到商轉(TRL6→TRL8所需年份)、
國產化比率、單位減碳成本(NT$/tCO2)。
■ 政策/治理類:
示範場域通過法規審查數、社會接受度指數、產業合作簽約數與
民間配套資金引入額(綠色成長基金/民間投資)。
■ 經濟/就業:
技術授權/技轉件數、創造綠色就業數。
1.國科會(2023)淨零科技方案(第一期2023-2026)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97479c6-092c-4e5f-a681-8938485853de ;
https://www.ey.gov.tw/File/400A235EACFAE2B9
2.國發會(2025) 淨零路徑: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791F8EC8DF04D9F ;
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xNTk5Mi9hMDliYWQ0Ni05MWZlLTQ5ZmEtYWFiMC1iZGFmNmE5ZDg5YWEucGRm&n=6Ie654Gj57i96auU5rib56Kz6KGM5YuV6KiI55WrLnBkZg%3d%3d&icon=.pdf
- 能源轉型:2025年展綠、增氣、減煤、非核。
- 產業升級:製程改善、智慧節能管理、綠色供應鏈。
- 生活永續:智能家電、綠建築、低碳運輸。
- 社會參與:綠色就業、人才培訓、社區行動。
- 創新科技:儲能技術、碳捕集、氫能示範基地。
- 法制治理:碳定價、碳憑證、電力交易平台。
4.國發會(2025) 十二項關鍵戰略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733396F648BE2845
5.永續會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專案小組(環境部)(2024),「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112年度執行成果報告
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xNTQ1OC80MGIzMTUyNi00N2U5LTQyMWQtOWE2Yi00ZjM0YmM2MDQ4MDkucGRm&n=5reo6Zu2MTLpoIXpl5zpjbXmiLDnlaUxMTLlubTluqbln7fooYzmiJDmnpzloLHlkYoucGRm&icon=.pdf
- 太陽能占比約5%,
- 風力發電4%左右,
- 而水力發電為2.9%,霸佔其中一小部分。
- 核能佔不到2%,表現得相當微弱。
・
火力發電 79-81%
・
再生能源 14-16%
・
風力 4-7%
・
太陽能 5%
・
核能 3-5%
・ 水力 <3%
- 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79.7%,
- 再生能源占比為11.9%(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 ,
- 核能占比為4.7%,
- 汽電共生占比為2.4%(不含垃圾及沼氣),
- 抽蓄水力占比為1.2%,
- 儲能電池占比為0.1%。
https://seminar.tier.org.tw/SignupForm.aspx?GUID=1275780e-85fe-483c-902e-b38bfff2f6d5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與氣候政策情境分析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107年至112年我國能源使用分布(單位:公秉油當量)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
「工業部門」(含製造業)的能源使用仍為最大宗。
工業部門中,以
- 石化相關產業(化學原物料及其製品)、
- 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如鋼鐵及其製品)、
- 電子零組件(主要是半導體)
使用的能源比例占比較高。
107年至112年工業部門能源使用分布(單位:公秉油當量)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
碳費收費辦法規範重點
收費對象: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 2.5 萬公噸 CO2e 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
自費率公告生效次年起,於每年 5 月底前,將前一年度全年排放量,依公告費率繳費。
非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年排放量扣除碳費起徵門檻 K 值 (2.5 萬公噸,未來分階段調整 )。
收費對象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155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111 年納管對象溫室氣體排放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