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 淨零科技及政策之探討 

 


一、國家科委員會(淨零科技方案(第一期2023-2026)(2023)

         行政院於112年3月核定「淨零科技方案(第一期2023-2026)」,

         聚焦達成國家2030淨零政策目標所需之淨零科技基盤建置,

         透過5大領域整合推動,加速技術落地應用與導入前瞻科技研發。


方案重點 5大淨零科技領域4項核心重點策略

https://www.ey.gov.tw/File/400A235EACFAE2B9 

5大淨零科技領域

1.永續及前瞻能源:

投入前瞻能源研究(如深層地熱、去碳燃氫、磁約束高溫電漿等),

極大化再生能源供給,並布局儲能電網系統整合科技,

以及投入氫能關鍵基礎設施開發研發。

■ 2.低(減)碳:

加速高碳排產業減碳(如鋼鐵、石化、電子、建築等);

減少運輸碳排,布局載具去碳化技術(如電動車、重型氫能載具);

另降低工業石化能源使用,導入氫能應用。 

3.負碳:

發展碳捕獲再利用碳封存自然碳匯等技術。

■ 4.循環:

提高資源再利用率,開發能資源循環應用技術與機制驗證。

5.人文社會科學:

投入社會、產業、生活能源等四大轉型調適及社會經濟等基礎研究論證,

做為決策參考與社會溝通基礎,並推動民間自主投入機制建立,

擴大民間參與淨零轉型。


4項核心重點策略

■ 1.以人為本—擴大支持生活與社會轉型

從人文社會系統面引導科技投入,建立公開透明的社會溝通平臺,

結合民間力量推動新生活運動,使民眾更容易瞭解淨零科技與應用,

進而在生活中實踐。

■ 2.以終為始—由落地需求串接上下游

發展串連科技研發與落地實踐的產業生態系,

投入鋼鐵、石化、電子高碳排產業之低碳製程研發,

以可落地應用之技術產業為優先考量,並促進產業全生命週期發展,

以廢棄物量大、低回收率優先,強化營建與紡織廢棄物資源循環體系

■ 3.布局未來—投入前瞻科研挑戰突破創新

投入高減碳效益潛力科技

探索潔淨新能源(如磁約束高溫電漿技術、高溫電漿腔體材料等)、

新興負碳技術(如微生物固碳與再利用技術、化學與電∕光化學之碳再利用技術、直接空氣碳捕捉技術)等突破式創新研發,

並強化氫能浮動式風電深層地熱海洋能等能源科技研發落地。

 4.比肩國際—國際合作掌握優勢關鍵科技

鏈結國際領先研究機構,進行淨零科技人才培育與創新前瞻技術合作,

並建立中長期合作關係與優勢技術,以掌握具國際領先之關鍵科技。

https://www.ey.gov.tw/File/400A235EACFAE2B9 

 科技的創新突破是臺灣能否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

    淨零科技方案將集結跨部會的資源,並擴大民間與產業參與,

    以落實相關研發與執行,打造臺灣成為淨零科技典範國家。

 


國家發展委員會(淨零路徑: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2025)

 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2030/2032/2035)

    為加速接軌國際NDC步伐,加大氣候行動來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政府重新檢視2030年目標,強化企圖心突破瓶頸,

    並設定台灣2032年和2035年減碳新目標,透過多元積極措施,加大加速減碳力道。

  • 2030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2005 年減少28±2%。
  • 2032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2005 年減少32±2%。
  • 2035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2005 年減少38±2%。



 能源部門



 製造部門


■ 
制度創新


■ 科技創新

■ 碳排有價


、未來發展建議及評估


未來發展建議

■ 明確定位分工

跨部會協作需明確定位及分工,承接長程研發技術驗證的任務

以部會協作(已有指導委員會與推動小組)為連結節點

促進「中長期關鍵技術研發試驗場域標準制定」

■ 成立淨零科技跨科專案群(Permanent Task Force):

以五大科技領域工作群(永續與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人文社會科學)

直接與國科會指導委員會與推動小組對接,負責實驗設計、場域試驗與技轉路徑。

■ 國家級示範基地指定試驗場域

建立地質/海域盤點與場域驗證。

例如

(A)離岸風/浮式風電試驗場、

(B)深層地熱鑽探試驗場、

(C)分散式能源與儲能運用示範場域

(D)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示範場域與自然碳匯長期監測站。


評估

■ 技術類

TRI(技術成熟度提升率)、中試到商轉(TRL6→TRL8所需年份)、

國產化比率、單位減碳成本(NT$/tCO2)。

■ 政策/治理類:

示範場域通過法規審查數、社會接受度指數、產業合作簽約數與

民間配套資金引入額(綠色成長基金/民間投資)。

■ 經濟/就業:

技術授權/技轉件數創造綠色就業數


-------------

  • 能源轉型:2025年展綠、增氣、減煤、非核
  • 產業升級:製程改善、智慧節能管理、綠色供應鏈
  • 生活永續:智能家電、綠建築、低碳運輸
  • 社會參與:綠色就業、人才培訓、社區行動。
  • 創新科技:儲能技術、碳捕集、氫能示範基地
  • 法制治理:碳定價碳憑證、電力交易平台
3.國發會(2025) 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2030/2032/2035)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59FF484C69D07BF
4.國發會(2025) 十二項關鍵戰略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733396F648BE2845
5.永續會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專案小組(環境部)(2024)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112年度執行成果報告
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xNTQ1OC80MGIzMTUyNi00N2U5LTQyMWQtOWE2Yi00ZjM0YmM2MDQ4MDkucGRm&n=5reo6Zu2MTLpoIXpl5zpjbXmiLDnlaUxMTLlubTluqbln7fooYzmiJDmnpzloLHlkYoucGRm&icon=.pdf

6.資策會科法所(2015)運作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進行技術評估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3&i=0&d=7031
技術成熟度或稱為技術準備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簡稱TRL)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使用多年的技術評估方法,後來為美國國防部所用,再廣為國際各政府機構、學研單位、企業機構使用。
TRL 1 :
基礎科學研究成果轉譯為應用研究。
TRL 2 
為某項特殊技術、某項材料的特性等,找出潛在創新應用;此階段仍然是猜測或推論,並無實驗證據支持。
TRL 3 
在適當的應用情境或載具下,實驗分析以驗證該技術或材料相關物理、化學、生物等特性,並證明潛在創新應用的可行性(proof-of-concept)。
TRL 4 
接續可行性研究之後,該技術元素應整合成具體元件,並以合適的驗證程序證明能達成原先設定的創新應用目標。
TRL 5 
關鍵技術元件與其他支援元件整合為完整的系統/系系統/模組,在模擬或接近真實的場域驗證。需大幅提高技術元件驗證的可信度。
TRL 6 
代表性的模型/雛形系統在真實的場域測試。
展示可信度的主要階段。
TRL 7 
實際系統的雛形品在真實的場域測試。
驅使執行TRL7的目的已超越了技術研發,而是為了確認系統工程及研發管理的自信。
TRL 8 
實際系統在真實的場域測試,結果符合設定之要求。
代表所有技術皆已整合在此實際系統。
TRL 9 
實際系統在真實場域達成目標。
在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這段期間,
中華民國(台灣)的電力消耗主要依賴於化石燃料,占總用電量的超過80%
其中,天然氣供應的電力占比將近一半,而燃煤貢獻了約三分之一
低碳電力的比例為不到六分之一,略多於15%。
從低碳類型看,
  • 太陽能占比約5%,
  • 風力發電4%左右,
  • 而水力發電為2.9%,霸佔其中一小部分。
  • 核能佔不到2%,表現得相當微弱。
整體來看,台灣的電力製造依然高度依賴化石燃料,
而乾淨的低碳電力供應則顯得相當有限。


8.(2025)電源開發規劃,臺灣電力公司https://www.taipower.com.tw/2289/2363/2367/2372/10312/normalPost

     火力發電        79-81%

     再生能源        14-16%

     風力                   4-7%

     太陽能                  5%

     核能                   3-5%

     水力                    <3%


2024年台電系統發電量不含轉供直供為2,514.4億度,
  • 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79.7%
          包括燃氣(天然氣)47.2%燃煤31.1%、燃油1.4%
  • 再生能源占比為11.9%(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
  • 核能占比為4.7%
  • 汽電共生占比為2.4%(不含垃圾及沼氣)
  • 抽蓄水力占比為1.2%
  • 儲能電池占比為0.1%


台灣未來發電策略重點減煤增氣展綠、強化儲能、確保電網韌性、階段性非核
重點在供電安全、減碳永續、能源多元化。
減煤 穩健降低燃煤、減少空污與碳排。
增氣 以燃氣作為過渡(橋接)方案。
展綠 再生能源比例逐年提升,2026年拚20%。
儲能/電網安全 推動智慧電網與儲能,提升系統韌性。
非核家園:核能逐步退場,部分階段性延役討論中。

根據20241218日舉辦的「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中的討論內容與專家見解編撰。
該論壇由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政治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及台北政經學院共同主辦。
誠摯的感謝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李浩仲副教授協助提供相關資料。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與氣候政策情境分析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顯示了不同氣候政策情境下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及其對未來全球暖化的潛在影響。
如果各國未採取任何氣候政策(No climate policies),預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4.1至4.8°C,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嚴重威脅。
即使維持當前政策(Current policies),升溫仍可能達到2.8至3.2°C,遠超過《巴黎協定》控制在2°C以下的目標。
只有在各國落實氣候承諾(Pledges & targets)並採取更積極的減排行動,如實現1.5°C或2°C的路徑(Pathways),才能有效減少排放並將升溫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這些數據強調了淨零轉型的迫切性。
實現淨零排放不僅有助於穩定全球氣候,還能促進綠色經濟轉型,提升能源效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各國需立即採取行動,全面推動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升碳捕捉技術,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

107年至112年我國能源使用分布(單位:公秉油當量)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

「工業部門」(含製造業)的能源使用仍為最大宗。

工業部門中,以

  • 石化相關產業(化學原物料及其製品)、
  • 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如鋼鐵及其製品)、
  • 電子零組件(主要是半導體)

使用的能源比例占比較高。

 107年至112年工業部門能源使用分布(單位:公秉油當量)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


費率訂定及徵收時程

碳費收費辦法規範重點

收費對象
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 2.5 萬公噸 CO2e 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

繳費時程:
自費率公告生效次年起,於每年 5 月底前,將前一年度全年排放量,依公告費率繳費。
( 費率 114 年 1 月 1 日公告生效,115 年 5 月要繳交 114 年全年排放量之碳費 )
碳費計算:碳費 = 收費排放量 × 徵收費率

過渡配套機制:
收費排放量=(年排放量-K 值)×排放量調整係數值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 
( 參考國際評估方法,考量貿易密集度及排放密集度,且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經審查核定 ),
初期排放量調整係數為 0.2 ;未來第二期及第三期分別為 0.4 0.6
非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年排放量扣除碳費起徵門檻 K 值 (2.5 萬公噸,未來分階段調整 )

使用減量額度:國內減量額度可扣減收費排放量上限 10%;國外減量額度應經環境部認可,且非高碳洩漏行業才可使用,上限 5%

碳費徵收對象行業別分析

依據「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之 111 年盤查結果,
推估收費對象約 500 廠 ( 281 家公司,其中有 141 家上市櫃公司 )
收費對象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155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約占全國總排放量 54%

111 年納管對象溫室氣體排放情形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