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 台灣產業如何擺脫紅色枷鎖駕馭綠色浪潮 



台灣的產業巨輪,正駛向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這不僅是一道選擇題,更是一場生存之戰。

向左,「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與地緣政治的壓力步步進逼,是延續過去數十年與中國大陸深度捆綁、成本至上的舊路,已崎嶇難行。

向右,「綠色供應鏈」則是通往一條以永續、韌性與創新為核心價值的綠色大道這條路初期投入高卻充滿生機


一、紅色警報:當低成本不再是萬靈丹

「紅色供應鏈」曾是台灣企業降低成本、擴大產能的捷徑。台灣將勞力密集、低附加價值的環節西移,專注於研發與品牌,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模式。然而,供應鏈的「紅利」正在迅速褪色,轉變為「風險」。

1.地緣政治的絞索

川普政府的第一任期,已用高額關稅明確昭告: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的供應鏈,將成為美國貿易政策的靶心。無論是 301 條款,還是更具針對性、更全面的「對等關稅」,都意味著從中國大陸出貨的成本與不確定性將急劇升高。

2.產業升級的威脅

在「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級戰略的強力驅動下,紅色供應鏈不再滿足於低階組裝。從面板、LED 到半導體封裝,甚至是電動車,中國大陸的「紅色巨龍」正積極地向上游攀爬,試圖取代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中國憑藉龐大的國內市場、國家補貼以及對台廠的挖角,發動了一場「取代式」的競爭。過去的合作夥伴,正悄然變身為最可怕的競爭對手。

3.品牌價值的侵蝕

隨著全球消費者與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CSR)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日益重視,一條不透明、高耗能、存在勞工權益風險的供應鏈,正成為品牌形象的負資產。當蘋果(Apple)、Nike 等國際巨頭紛紛要求其供應鏈實現碳中和、提高勞工標準時,仍深陷「紅色泥淖」的企業,將發現自己正逐漸被排除在主流市場之外。


二、綠色契機:不只是環保,更是競爭力的核心

「綠色供應鏈」是一場從設計、採購、製造、物流回收的全面革命,其核心精神在於:效率、韌性價值

1. 能源轉型:從成本中心到利潤引擎

綠色供應鏈的基石,是能源結構的轉變。台灣企業,特別是製造業,長期以來都是「用電大戶」。面對日益嚴格的碳關稅(如歐盟的 CBAM)與客戶對再生能源使用的要求(如 RE100),導入綠電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選項」。這看似增加了成本,實則蘊藏著巨大的契機。

台積電早已洞燭先機,不僅簽下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購電協議,更積極扶植本土的綠電產業鏈。這不僅確保了自身營運的永續性,更透過「以大帶小」的模式,協助數百家供應商轉用綠電,共同打造一個低碳的半導體生態系

這種模式,讓「綠色」不再是單一企業的負擔,而是整個產業鏈共同提升競爭力的催化劑。企業可以透過建置太陽能光電板、購買綠電憑證、投資儲能設備等多重手段,將過去單向的電力支出,轉化為可預測、甚至可創造收益的能源資產。

2. 循環經濟:從線性浪費到循環再生

過去「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線性經濟模式,在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已走到盡頭。綠色供應鏈的核心,是導入「循環經濟」的思維,讓廢棄物變回資源。

台灣在這方面擁有絕佳的潛力。我們的廢棄物回收率名列世界前茅,這背後是強大的技術與創新能力。例如遠東新世紀將回收的寶特瓶,製成高品質的環保紗,不僅打入 Nike、Adidas 等國際品牌的供應鏈,更成為世足賽球衣的指定原料,將「台灣製造」的環保形象推向全球。又例如:亞洲水泥協助各產業回收廢棄物,將其轉化為水泥製程的替代原料與燃料,每年處理量高達數十萬噸,不僅解決了廢棄物問題,更減少了對天然礦物的開採。

這證明了,循環經濟不僅是環保,更能顯著降低對進口原物料的依賴,減緩價格波動的衝擊,並在全球市場上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綠色鑑別度」。

3. 永續採購與透明管理:打造信任的韌性網絡

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優勢是必須建立具備透明度韌性供應鏈

建立綠色供應鏈,意味著重新審視供應商夥伴需要建立一套超越價格的評選標準,將供應商的 ESG 表現、資源使用效率、風險管理能力納入考量。這需要更深度的數位化管理,從原料來源、生產過程的碳足跡,到產品的最終流向,都必須有可追溯的數據支持。

不僅要能滿足終端客戶與監管機構日益嚴格的要求,更能幫助企業提前識別風險。當某個地區因極端氣候或政治動盪而導致供應中斷時,一條透明、多元、且經過風險評估的綠色供應鏈,將能迅速做出反應,調動其他地區的產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三、共譜政府、產業與企業的協奏曲

面對這場結構性的轉變,台灣不能僅靠企業單打獨鬥,而需要一場由上而下、全面性的策略協奏。

# 對政府而言:

1.政策引導必須更明確有力

除了現有的綠色採購與補助,政府應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產業政策,例如建立本土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提供碳權交易的清晰規範與平台,並在國際上積極參與綠色標準的制定,為台廠爭取話語權。

2.能源基礎建設刻不容緩: 

穩定且充足的綠電供應,是產業轉型的命脈。政府必須加速離岸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建置,並完善電網的韌性與儲能系統。

3.外交與經貿策略需重新校準

積極與美、歐、日等理念相近的國家,建立「綠色經濟同盟」。透過洽簽貿易協定、建立共同的供應鏈安全標準,將台灣打造成全球「值得信賴」的綠色供應鏈樞紐。


# 對產業公協會而言:

1.建立「以大帶小」的合作平台

仿效台積電的模式,由龍頭企業分享經驗、技術與資源,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導入節能設備採購綠電,形成「綠色艦隊」,集體作戰。

2.推動產業標準與認證

 建立符合國際規範的產品碳足跡標籤、再生材料認證等,提升台灣產品的「綠色含金量」,化被動的法規遵循為主動的市場優勢。


# 對企業自身而言:

1.企業領導者的決心是關鍵

綠色轉型是一場「執行長等級」的革命。領導者必須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內化為企業的核心策略,而不僅是公關部門的年度報告。

2.投資於綠色人才與創新

綠色設計、循環技術供應鏈數據分析,企業需要培育或引進具備新思維的人才,並持續投入研發,才能在這條新的賽道上保持領先。

3.重新全球佈局

過去成功的方程式,可能成為未來的絆腳石。企業必須重新評估全球佈局,分散風險,探索在東南亞、墨西哥、甚至是歐美建立「短鏈」或「韌性鏈」的可能性,將「Made in Taiwan」的價值,從單純的製造,擴展為「Made by Taiwan」的智慧與永續方案。


四 結語:從棋子到棋手,台灣的綠色新賽局

川普的關稅大刀,像是一面稜鏡,折射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與矛盾。

對紅色供應鏈的步步進逼,僅僅追求效率與低成本的舊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台灣與其被動地選邊站隊,成為大國博弈下的棋子,更應該主動開創屬於自己的新賽局。建立綠色供應鏈,正是這場新賽局的核心。

重組綠色供應鏈是一場從「追求效率的線性鏈」「創造價值的生態網」的深刻變革。必須勇敢擺脫對成本的迷戀,轉而擁抱對價值的創造;從單打獨鬥的思維,轉向生態系共榮的合作。這將不僅是對地緣政治風險的「避險策略」,更是台灣產業邁向下一輪升級的「主動攻擊策略」。

若台灣的產業能重組及成功打造堅韌、透明、低碳且循環的綠色全球供應鏈,不僅能從容應對任何貿易壁壘的威脅,在全球經濟版圖上的角色,也將不再只是代工重鎮,而是引領未來的、無可取代的「綠色創新之島」


https://carsonesg.com/blogs/sustainability/gsc-introduction


 ------------------------------------------------------------------


資料來源:
1.
能力雜誌(2024)綠色生態設計架構綠色生產鏈  減碳→碳中和→淨零碳排新解方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1115700020-431003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自2023 年10 月起為過渡期,由進口商申報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
等到2026 年CBAM 正式實施,產品進口商就必須透過購買CBAM 憑證進行財務調整,以平衡碳成本。
「綠色價值網」生產、消費環境保護社會福祉的互利共贏生態系統。
2.林忠正(2025)台灣為何無法投入紅色供應鏈?ETtoday新聞雲 雲論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3023072
3.洪綾襄(2021)採購黑名單擴大!混血陸資台企入列 台灣政府「去中化」挑戰才要開始,財訊 625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c0ed1866-4cda-4883-8580-dddd133c7293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