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淨零排放政策和規範對台灣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
關鍵詞:
淨零排放、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供應鏈、產業競爭力、綠色轉型
一、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全球氣候變遷的急迫性已從科學警示轉變為具體的政治與經濟行動。
自 2015 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確立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 1.5 °C的目標以來,「2050 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by 2050)已從倡議演變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承諾。
歐盟、美國、日本、韓國乃至中國,均已提出各自的淨零路徑圖。
然而,這場轉型不僅是能源結構的革命,更是一場全球經貿規則的重塑,以及台灣綠色賽局的挑戰與轉機。
國際淨零碳排政策和規範的壓力源於兩個層面:
1.首先,是主權國家的政策工具。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開了第一槍。
CBAM 標誌著氣候政策與貿易政策的正式掛鉤,其核心邏輯是將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成本,延伸至進口商品,旨在解決「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確保在地產業的公平競爭。此舉形同建立起以「碳含量」為基準的貿易壁壘,對全球製造業產生巨大震撼。
2.其次,是來自私部門的供應鏈壓力。以 Apple、Microsoft、Nike
為首的國際品牌巨擘,為達成其自身的「範疇三」(Scope 3)減排目標,紛紛要求其全球供應商(包含數以萬計的台灣廠商)必須同步減碳、使用再生能源(如: RE100 倡議),甚至提供完整的「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報告。
過去,台灣憑藉著高品質、高效率、高彈性的製造能力(俗稱「CP 值」)贏得全球訂單;未來,「低碳」或「零碳」將成為新的、且可能是更關鍵的競爭力指標。
因此,國際淨零政策對台灣而言,已非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是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與「產業存續問題」。
若轉型不及,台灣產業可能面臨成本劇增、訂單流失、甚至被排除在主流供應鏈之外的系統性風險。
反之,若能化壓力為轉機,率先完成綠色轉型,則有望鞏固其關鍵地位,開創新的「綠色競爭優勢」。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問題為:
- 國際淨零政策與法規(特別是 CBAM 與供應鏈要求),如何具體地、差異化地影響台灣不同產業的競爭力?
- 台灣的優勢機會與挑戰威脅是什麼?
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 系統性梳理當前主要的國際淨零碳排政策(CBAM)與供應鏈法規(RE100倡議,「範疇三」Scope 3)的內涵與運作機制。
- 分析上述政策透過「成本內部化」與「市場進入」兩大路徑,對台灣產業競爭力(成本、市場、創新)造成的具體衝擊。
- 探討台灣關鍵產業(半導體、鋼鐵、紡織)在淨零壓力下所面臨的獨特挑戰,以及潛在的轉型契機與綠色商機。
- 基於上述分析,分別對台灣政府(政策制定)與企業(經營戰略)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建議。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 政策面:
聚焦於歐盟 CBAM(作為最成熟的碳關稅機制)以及由品牌大廠主導的供應鏈減排要求(RE100倡議, ESG 採購標準)。
- 產業面:
考量台灣的出口結構與碳排特性,選取
- (1) 高耗能且具全球關鍵地位的「半導體業」;
- (2) 高碳排且受 CBAM 首波衝擊的「鋼鐵業」;
- (3) 深度受供應鏈壓力驅動的「紡織業」作為主要個案分析對象。
- (1) 高耗能且具全球關鍵地位的「半導體業」;
- (2) 高碳排且受 CBAM 首波衝擊的「鋼鐵業」;
- (3) 深度受供應鏈壓力驅動的「紡織業」作為主要個案分析對象。
本研究的限制主要有二:
- 第一,國際淨零碳排政策(如: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 提案)仍在快速演進,本研究僅能就2025年的既有框架進行分析。
- 第二,淨零轉型的實際成本與效益(如:綠電價格、「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US)技術成熟度)涉及高度不確定性,本文偏重於質化分析與策略推導,而非精確的量化模型預測。
1.4 文章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 第一為緒論,闡述研究背景、動機、目的與範圍。
- 第二為文獻探討,回顧淨零排放的法制框架、CBAM 機制、供應鏈要求及綠色競爭力理論。
- 第三深入剖析國際淨零碳牌規範對台灣產業競爭力的總體衝擊,包含威脅與契機。
- 第四進行關鍵產業的個案分析,探討半導體、鋼鐵與紡織業的獨特挑戰與因應之道。
- 第五為結論與建議,總結研究發現,並分別對政府與企業提出策略性建議。
透過回顧相關文獻,建立分析框架,釐清國際淨零碳排法規的內涵、壓力傳導機制,以及「綠色」如何重塑「競爭力」。
2.1 淨零碳排的國際法制框架
全球氣候治理從 1997 年《京都議定書》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與「附件一國家」的強制減排,演進至 2015 年《巴黎協定》。《巴黎協定》的核心轉變在於「由下而上」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各國自行提出減排目標。
然而,為確保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科學家(IPCC)指出,全球必須在 2050 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Net Zero)相較於「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更為嚴格。
- 「碳中和」允許透過購買「碳權」(Carbon Credits)來抵銷(Offset)自身的排放量;
- 而「淨零排放」特別是依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標準(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則要求企業必須優先透過自身營運與價值鏈(Value Chain)的深度減排(至少 90%),最後僅能使用「移除型碳權」(Removal Credits)來中和剩餘的「殘餘排放」(Residual Emissions)。
此一嚴格定義,意味著企業不能再單純「買碳權漂綠」,而必須進行實質的低碳轉型。
2.2 關鍵國際淨零碳排政策:CBAM 分析
歐盟的 CBAM 是《巴黎協定》框架下,最具體、衝擊最大的貿易政策工具。
- 機制與時程:
CBAM 於 2023 年 10 月開始試行(過渡期),要求進口商申報進口產品的「隱含碳排放量」(Embedded Emissions),2026 年起將正式開始徵收。
其運作方式是:
- 進口商必須購買「CBAM 憑證」,
- 價格則連動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的碳價。
- 涵蓋產業:
首波鎖定高碳排且具碳洩漏風險的產業:
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及氫氣。
- 核心目的:
CBAM 的法理基礎是「防止碳洩漏」與「確保公平競爭」。
歐盟境內企業(如鋼鐵廠)需支付高昂的 ETS 碳價,若不對進口產品課徵同等碳成本,將導致歐盟企業倒閉,或出走至碳管制寬鬆的國家(即碳洩漏),使全球總排放不減反增。
- 對台衝擊:
CBAM 的壓力傳導是清晰的。
台灣的鋼鐵、鋁製品等出口至歐盟,未來若無法提出已在台灣支付「同等碳價」(例如:台灣的碳費)的證明,就必須向歐盟繳納差額。
這使得「碳」正式成為出口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CBAM 建立了範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亦在研議類似的碳關稅機制,其衝擊將是全球性的。
2.3 國際供應鏈的淨零要求
相較於 CBAM 的「政策推力」(Policy Push),來自客戶的「市場拉力」(Market Pull)更為直接且廣泛。
- 「範疇三」(Scope 3)的壓力傳導: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企業碳排放分為三類:
- 範疇一(直接排放)、
- 範疇二(外購電力之間接排放)、
- 範疇三(價值鏈上下游之所有其他間接排放)。
對許多品牌大廠(如 Apple、Nike)而言,其範疇三的排放(來自其供應商)佔其總排放的 80%~90%。
- 「No ESG, No Order」:
- 為達成自身的淨零承諾,這些品牌大廠別無選擇,必須要求其供應鏈同步減排。
- 這形成了「以大帶小」的壓力鏈。
- 為達成自身的淨零承諾,這些品牌大廠別無選擇,必須要求其供應鏈同步減排。
- 這形成了「以大帶小」的壓力鏈。
- RE100 與綠電採購:
- RE100倡議(承諾 100% 使用再生能源)是供應鏈要求中最具體的指標。
- Apple 要求其供應鏈在 2030 年前達到碳中和,並使用 100% 再生能源。
- 這使得「能否取得足夠綠電」成為台灣製造商(尤其是半導體業)能否接到訂單的「入場券」。
- RE100倡議(承諾 100% 使用再生能源)是供應鏈要求中最具體的指標。
- Apple 要求其供應鏈在 2030 年前達到碳中和,並使用 100% 再生能源。
- 這使得「能否取得足夠綠電」成為台灣製造商(尤其是半導體業)能否接到訂單的「入場券」。
- 透明度要求:
- 企業永續報告(ESG Report)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標準化,使得企業的碳績效被攤在陽光下檢視。
- 客戶、投資人與金融機構,都在利用這些數據來評估企業的「氣候風險」。
2.4 產業競爭力理論與綠色轉型
傳統觀點認為,環境管制(如碳稅)會增加企業成本,削弱其競爭力。
然而,哈佛大學教授 Michael Porter 於 1990 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
- 「波特假說」:
- 「波特假說」認為,設計良好且嚴格的環境法規,反而能激發企業的「創新」(Innovation)。
- 為了因應法規壓力,企業會投入研發更清潔的製程、更節能的設備、更環保的產品。
- 這種「創新補償」(Innovation Offset)不僅能抵銷法規遵循的成本,更可能因為提升了資源效率或開創了新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
- 綠色競爭力
- 淨零趨勢正印證了「波特假說」。
- 在這場賽局中,競爭力被重新定義。
- 過去的競爭力來自「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碳效率」(Carbon Efficiency)與「資源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
- 淨零趨勢正印證了「波特假說」。
- 在這場賽局中,競爭力被重新定義。
- 過去的競爭力來自「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碳效率」(Carbon Efficiency)與「資源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
- 新五力分析:
1. 潛在進入者的威脅:若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框架檢視,「淨零」已成為重塑產業結構的新力量:
綠色門檻(如:高額的綠電投資、低碳製程專利)提高。2.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綠電、綠色原料(如:綠氫、回收材料)的供應商,議價能力空前提高。3. 客戶的議價能力:品牌客戶掌握「綠色採購」的生殺大權。4. 替代品的威脅:「低碳」產品(如:電動車 vs. 燃油車)將加速替代「高碳」產品。5. 現有競爭者的對抗:產業內的競爭,已從「價格戰」延伸至「減碳戰」。
三、國際淨零規範對台灣產業的衝擊
國際淨零規範透過「外部政策」(CBAM)與「內部供應鏈」(Scope 3)兩股力量,匯聚成對台灣產業的巨大衝擊。
這股衝擊既是嚴峻的威脅,也隱含著結構性轉型的契機。
3.1 總體經濟層面的衝擊
台灣的經濟結構與碳排特性,使其在淨零浪潮中顯得尤為脆弱。
- 出口導向的脆弱性:
- 台灣的出口高度集中於歐盟、美國、中國大陸等已提出淨零目標的經濟體。
- CBAM 及其潛在的追隨者(如:美國 CCA 提案)如同在台灣的出口命脈上設置了「碳收費站」。
- 產業結構的挑戰:
- 台灣的碳排放高度集中於「工業部門」(製造業)與「能源部門」。
- 其中,製造業佔總出口九成以上,同時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碳排放。
- 這種「高出口、高製造、高碳排」的連動結構,意味著任何國際衝擊都會被放大。
- 能源結構的依賴性:
- 台灣 98% 能源依賴進口,且發電結構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天然氣、燃煤)。
- 導致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相較於許多使用核能或水電的國家(如法國、瑞典)偏高。
- 使得台灣企業在計算「範疇二」(用電)排放時,先天上處於不利地位。
3.2 產業競爭力的直接衝擊:威脅與挑戰
淨零規範對產業競爭力的威脅,主要體現在成本、市場與合規三大層面。
- 威脅一:營運成本劇增與利潤侵蝕
淨零轉型是一場昂貴的賽局,「碳」將從「外部成本」全面「內部化」為企業的「營運成本」。
- 外部碳成本(CBAM):
- 以鋼鐵業為例,若出口至歐盟的鋼品,其碳含量高於歐盟標準,企業必須購買 CBAM 憑證。
- 這筆費用將直接侵蝕其微薄的利潤。
- 內部碳成本(碳費/稅):
- 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已啟動碳費徵收。
- 企業(特別是排碳大戶)將面臨「國內繳碳費、國外繳 CBAM」的雙重壓力。
- 能源轉型成本(綠電):
- 為滿足 RE100倡議 要求,企業必須搶購綠電。
- 然而,台灣綠電市場目前供不應求,導致「躉購費率」(Feed-in Tariff, FIT)(購電協議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或「綠證」(再生能源憑證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T-REC)的價格居高不下。
- 高昂的綠電成本,對高耗能的半導體業與電子業形成巨大壓力。
- 資本支出成本:
汰換高碳排的鍋爐、導入節能設備、研發低碳製程,均需要鉅額的「資本支出」(CAPEX),這對現金流不若大廠充裕的中小企業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 威脅二:市場准入障礙與訂單流失
「綠色」正迅速成為新的「非關稅貿易障礙」(Non-tariff Barriers, NTB)。
- 「No ESG, No Order」:
- 這已是台灣供應鏈的殘酷現實。
- 品牌客戶的採購合約中,已明訂供應商的減碳時程、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 達不到標準,輕則失去新訂單,重則被踢出現有供應鏈。
- 「碳足跡」的合規壓力:
- 最大的挑戰來自「碳盤查」能力。
- 品牌廠要求的已不只是「企業碳盤查」(範疇一、二),而是精確到單一產品的「產品碳足跡」(PCF)。
- 台灣 98% 的企業是中小企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隱形冠軍」,但也普遍缺乏資源、人才與能力去執行複雜的(包含範疇三的)碳盤查。
- 一旦無法提供客戶要求的數據,就等於失去了競爭的資格。
- 威脅三:高碳產業的「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s)
對於鋼鐵、石化、水泥等「難減排」(Hard-to-abate)產業,其威脅更為根本。斥巨資建立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生產設備(如:高爐、裂解廠),在淨零路徑下可能提前「報廢」。原本的「生財器具」將在財報上迅速轉變為「擱淺資產」,導致企業價值大幅減損,甚至面臨金融機構的撤資(Climate Divestment)。
3.3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商機
依據「波特假說」,巨大的壓力,也催生了強大的創新動能。
對台灣而言,淨零是淘汰賽,也是升級賽。
- 契機一:鞏固「綠色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是「效率」與「品質」。
- 若能疊加「綠色」優勢,將使其地位更加穩固。
- 「不可或缺」的綠色夥伴:
以半導體為例,台灣已掌握全球最先進的製程。
若台積電能率先達成 RE100 與低碳製造,它提供給 Apple 的將不只是「晶片」,更是「綠色晶片」。
這將使其「不可替代性」進一步提升,並有潛力向客戶爭取「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
- 甩開紅色供應鏈:
相較於其他新興製造國,台灣的環保法規與 ESG 治理相對透明。
若能藉此機會全面綠色轉型,將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中,與高碳排、不透明的「紅色供應鏈」做出明確的市場區隔。
- 契機二:催生「綠色技術」與「淨零新興產業」
減碳的需求,將創造出龐大的新市場。
- 內部需求帶動創新:
為了減碳,企業必須投資「製程創新」(如:低碳水泥、綠色鋼鐵)與「能源創新」(如:氫能、CCUS)。這些研發投入將厚植台灣的綠色技術實力。
- 新興產業的崛起:
- 能源服務:
再生能源(太陽能、風電)、智慧電網、儲能系統、能源效率管理服務(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
- 循環經濟:
台灣的「循環經濟」已有良好基礎(如廢棄物回收)。
未來,從廢溶劑回收、塑膠化學回收、到廢料再生,將成為石化與紡織業的新藍海。
- 顧問服務:
碳盤查、碳足跡認證、ESG 報告、綠色金融等專業服務的需求將迎來爆發性成長。
- 契機三:提升營運韌性與資源效率
淨零轉型的第一步往往是「節能」。
- 降低成本:
透過導入 AI 進行能源管理、優化製程、汰換老舊設備,企業能顯著提升能源效率。在能源價格日益高漲的時代,「節省一度電」就是「多賺一分錢」。
- 降低風險:
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等於降低了企業在國際能源價格劇烈波動時的營運風險,提升了企業的整體韌性。
本文選擇半導體、鋼鐵、紡織三大產業進行深入分析。
4.1 個案一:半導體產業(高耗能、全球關鍵)
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是全球淨零轉型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受矚目的案例。
- 獨特挑戰:
1. 極端耗電 (RE100 壓力):
半導體製程(特別是先進製程的 EUV 曝光機)是 24 小時運轉的「吃電巨獸」。
龍頭廠一家的用電量就佔全台總用電量的 6%-8%。
因此,來自客戶(如: Apple)的 RE100倡議的要求,對半導體業而言是「最硬」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
2. 綠電的「量」與「質」:
產業的挑戰不僅是綠電「成本」高昂,更是「總量」不足。
且半導體製程需要極高品質、24/7 穩定的電力供應,間歇性的風電、光電如何搭配儲能,以確保「不降壓、不停電」,是極高的技術挑戰。
3. 製程氣體(PFCs)排放:
除了電力(範疇二),半導體在蝕刻、薄膜製程中使用的含氟氣體(PFCs),其溫室效應潛值(GWP)是二氧化碳的數千甚至數萬倍,是「範疇一」的減排重點。
- 競爭力影響:
- 威脅:
綠電的取得,已直接等同於「產能」的保障。
若龍頭廠(台積電)無法取得足夠綠電以滿足客戶要求,客戶(Apple)就有可能將訂單轉移至其他(如 :Intel、Samsung)能提供「綠色晶片」的對手。
這是動搖「護國神山」地位的根本性威脅。
- 契機:
反之,若台灣半導體業能率先克服挑戰,建立起「100% 綠電」的晶圓廠,將能提供全球獨一無二的「零碳先進製程」。
這將使其從「技術領先」升級為「技術+永續」的雙重領先,徹底鞏固其議價能力與關鍵地位。
- 因應策略:
1. 大量的(massive)PPA 採購:
龍頭廠(台積電)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電企業買家之一,透過簽署大規模、長年期的「電力採購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向再生能源開發商「包下」未來的綠電產能。
2. 極致的能效與減排:
積極投資於廠務系統的節能,並安裝「現地處理設備」(Scrubber)來分解 PFCs 氣體,從源頭降低範疇一排放。
3. 以大帶小:
龍頭廠開始要求其上游的設備、材料供應商(如:漢唐、帆宣、崇越)必須共同減碳、使用綠電,將壓力與資源同步向下傳遞。
4.2 個案二:鋼鐵/石化產業(高碳排、CBAM 首波衝擊)
鋼鐵與石化業是傳統的「重工業」,也是台灣的碳排大戶,更是 CBAM 首波直接衝擊的對象。
- 獨特挑戰:
1. 製程的物理限制:
鋼鐵業的「高爐」製程(鹼性氧氣轉爐 (Blast Furnace-Basic Oxygen Furnace; BF-BOF),其原理就是用「焦炭」作為還原劑來煉鐵,這個過程「必然」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石化業的「蒸汽裂解」製程亦然。這些是「製程排放」,難以單靠節能或使用綠電來解決。
2. CBAM 的直接成本:
螺絲、鋼板、塑膠原料等產業的產品毛利相對較低,CBAM 徵收的碳成本,可能直接「吃掉」企業的利潤,使其在國際市場上失去價格競爭力。
3. 轉型技術的成熟度:
鋼鐵業的根本解方是「綠氫煉鐵」(DRI-EAF),石化業的解方是「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
然而,這些技術目前仍處於高成本、或尚未大規模商業化的階段。
- 競爭力影響:
- 威脅:
面臨「生存危機」。
若不轉型,未來將面臨「國內繳碳費、出口繳 CBAM、客戶不下單」的三殺局面。
- 契機:
台灣地狹人稠,廢棄物處理一直是難題。
若鋼鐵業能轉型為高比例使用「廢鋼」的「電爐」廠;
石化業能發展「化學回收」,將廢塑膠還原為原料,則能同時解決「減碳」與「廢棄物」兩大難題,開創「城市採礦」的新商模。
- 因應策略:
1. 短期(能效):
龍頭廠(中鋼、台塑)已在製程中導入 AI 預測模型,優化能源調度,並將製程餘熱、餘氣回收再利用,將「能效」做到極致。
2. 中期(製程替代):
鋼鐵業積極提高「電爐」比例;石化業研發生質塑膠(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或Polylactide,PLA)、導入回收料。
3. 長期(技術革命):
佈局未來。中鋼已開始規劃「氫能煉鐵」的示範產線,並與下游(如扣件業)合作開發「低碳鋼品」;台塑則在佈局 CCUS 技術。
4.3 個案三:紡織產業(供應鏈壓力、循環經濟先驅)
台灣紡織業是典型的「隱形冠軍」,雖非高耗能,但其終端客戶(Nike, Adidas, Patagonia)卻是全球最重視 ESG 的品牌商。
- 獨特挑戰:
1. 品牌客戶的嚴苛要求:
品牌商要求的不只是「減碳」,更要求「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生產過程的「水資源管理」(染整業是高耗水產業)。
2. 供應鏈的透明度:
品牌商要求紡織廠必須能追溯其上游的紗線、甚至是更上游的「寶特瓶回收料」來源,確保其「綠色」宣稱的真實性。
3. 染整製程的污染:
傳統染整過程高耗水、高耗能,且易產生廢水污染。
- 競爭力影響:
- 威脅:
若無法滿足品牌客戶的「綠色採購清單」,將立即失去訂單。
- 契機:
台灣紡織業的強項在於「機能布料」的研發能力。
這使其有能力將「環保」與「機能」結合,創造高附加價值。
台灣的「寶特瓶回收紗」(再生聚酯 Recycl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rPET)技術全球領先,這已成為台灣紡織業的「綠色護城河」。
- 因應策略:
1. 綠色材料的研發:
龍頭廠(如:遠東新、儒鴻)早已大規模投入「回收聚酯」、「生質尼龍」等環保材料的開發,並將其與「彈性」、「透氣」等機能結合。
2. 製程創新:
積極開發「無水染整」(如:超臨界 CO2染色技術)或低浴比染整機台,從源頭減少水資源與能源的消耗。
3. 建立「閉鎖循環」(Closed-loop):
發展「紡織品到紡織品」(Textile-to-Textile)的回收技術,將舊衣物回收、重新製成紗線,建立真正的循環經濟模式。
五、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本文探討了國際淨零政策與法規對台灣產業競爭力的衝擊。
研究發現,這場「淨零」的全球賽局,已根本性地重塑了台灣產業的營運邏輯與競爭規則。
1. 淨零碳排已是「強制性」的經貿規則:
透過歐盟 CBAM 的「政策推力」與國際品牌(RE100倡議,「範疇三」 Scope 3)的「市場拉力」,「碳」已被納入貿易成本與採購標準。
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而言,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考題」。
2. 衝擊具有「差異性」與「連動性」:
淨零的壓力並非一致。
- 半導體業的痛點是「綠電不足」;
- 鋼鐵業的痛點是「製程難減」;
- 紡織業的痛點是「品牌要求」。
但是,這些痛點又是連動的(例如:台積電搶綠電,可能排擠其他產業的綠電取得)。
3. 威脅與轉機並存:
短期內,企業面臨碳費、綠電、設備投資的「成本劇增」威脅,中小企業更面臨「碳盤查」的能力門檻。
然而,從個案分析中可見,領先企業已將此壓力視為「投資」,積極研發低碳製程(中鋼)、佈局綠色材料(遠東新)、搶佔綠電來源(台積電)。
企業正試圖利用這場危機,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實現「創新補償」與「綠色溢價」,鞏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4. 「綠色」即是未來的「競爭力」:
未來十年,企業的競爭力將不再只是「品質」、「成本」、「交期」,而必須加上「低碳」與「永續」。
無法提供「綠色」選項的企業,將被逐出主流市場。
5.2 對政府的政策建議
政府在淨零轉型中扮演著「規則制定者」與「資源賦能者」的關鍵角色。
1. 加速並確保「綠電」的穩定供應:
確保「綠電」的穩定供應是台灣產業(尤其是半導體業)的「命脈」。
政府必須展現更強的政治意志,排除萬難,加速再生能源(光、風、地熱、生 質能)的佈建,並同步升級電網的韌性與儲能系統的容量。
2. 提供「清晰且可預期」的碳定價路徑:
企業不怕成本,怕的是「不確定性」。
即將徵收的「碳費」(或未來的碳稅),其費率的制定與調升,應有明確的(例如:未來 5-10 年)路徑圖。
同時,應積極與歐盟(CBAM)等國際機制對話,爭取「碳費抵扣」,避免企業「一頭牛剝兩層皮」。
3. 集中資源,輔導「中小企業」跨越門檻:
針對佔比 98% 的中小企業,應提供「公版」的碳盤查工具、數位化平台與SOP。
並透過「以大帶小」的模式(由中心廠輔導其供應鏈),搭配政府的「補助」與「顧問團」,協助其完成最基礎的「碳盤查」與「能效改善」。
4. 前瞻性投資「關鍵綠色技術」:
針對鋼鐵、石化業難解的「製程排放」,政府應透過「國家隊」或「研發聯盟」的形式,引導產學研共同投入「氫能」、「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生質化學」等次世代技術的研發與示範,搶占未來技術的制高點。
5.3 對企業的策略建議
面對這場無法迴避的賽局,台灣企業應採取以下行動:
1. 將「淨零」提升至「CEO 層級」的核心戰略:
淨零不是「環安部門」或「CSR 部門」的工作,而是「董事會」與「CEO」的議程,必須與企業的營運、研發、財務、採購策略深度綁定,並設定明確的 KPI。
2. 立即行動:從「碳盤查」開始(沒有數據,就沒有管理):
企業的第一步,必須是徹底盤查自身的「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更重要的是,必須開始與上下游溝通,著手進行「範疇三」(價值鏈)的盤查。
3. 佈局「綠電」與「能效」的雙軌並行:
- 「節能」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減碳手段。
- 企業應立即導入能源管理系統(ISO 50001),優化製程。
- 同時,必須多元化佈局綠電來源(自建屋頂光電、簽署 PPA、購買憑證), 將綠電視為「關鍵原料」而非「費用」。
4. 擁抱「循環經濟」與「商業模式創新」:
- 思考如何從「源頭設計」就減少材料使用(如:輕量化),如何提高「再生材料」比例(如:紡織業),以及如何將「廢棄物」資源化(如:石化業)。
- 淨零不僅是「減碳」,更是「創造新價值」的商機。
5.4 研究展望
本文勾勒了淨零轉型對台灣產業的宏觀衝擊與策略框架。
未來的研究可朝向更深入的「量化分析」,例如:建立模型,精確估算不同碳價情境下,CBAM 對台灣特定產業(如扣件業)出口競爭力的具體影響(例如:利潤侵蝕的百分比)。
此外,淨零轉型所伴隨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議題,如「綠色通膨」對民生的衝擊、高碳產業勞工的「就業轉置」問題,亦是未來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
資料來源:
1.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2025)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對我國總體經濟之影響: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為例,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https://www.tpefx.com.tw/uploads/download/tw/2025.05.12.pdf
2.蕭代基(2022)經濟思維-還是老問題—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孰重?工商時報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7%B6%93%E6%BF%9F%E6%80%9D%E7%B6%AD-%E9%82%84%E6%98%AF%E8%80%81%E5%95%8F%E9%A1%8C-%E7%B6%93%E6%BF%9F%E6%88%90%E9%95%B7%E5%92%8C%E7%92%B0%E5%A2%83%E4%BF%9D%E8%AD%B7%E5%AD%B0%E9%87%8D-201000451.html
(1)為了促進出口,長期採取「內部成本外部化」政策,即各種產業、能源與防污投資補貼,
(2)不執行污染者付費(外部成本內部化)政策,維持偏低的油、電、水、污染排放、土地等投入要素的價格。
這些短期經濟成長政策長期執行的後果是,產業結構偏向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偏低的附加價值與薪資水準。
相對而言,國家與產業競爭力大師Michael Porter早於1991年就提出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經由觀察美、英、德、日等國於1970年代以來的環保政策,發現較嚴格的環保政策可以促使廠商創新(induced innovation)與轉型投資,不但減少污染,而且提高生產效率與競爭力,因為提升的生產效率與附加價值,遠大於環保成本。
淨零路徑與策略,推動淨零轉型之一目標是要「進行前瞻技術布局,發展本土優勢技術,加速商業化,瞄準全球淨零轉型商機」。
....
把未來世代的利益明確地納入當代決策的正當程序之中,方案之一是當現代政府與公民在討論與決策攸關未來世代福祉的政策時,有未來世代的代表參與討論與發言。
3.顏和正(2023)什麼是CBAM、EU ETS、CCA和Carbon Leakage?一次搞懂歐盟碳關稅的關鍵字【永續會研究室】
4.顏和正(2022)一次搞懂「碳交易」關鍵字,什麼是碳稅、碳費、強制性碳權、自願性碳權?【永續會研究室】
5.顏和正(2022)承諾容易、通過審核難?買碳權不被認可?一次搞懂SBTi的審核關鍵|永續會研究室
https://www.ndc.gov.tw/nc_14813_36514
7. ANT 3.0 (2025) 您對 ISSA 的期許,我幫您寫
- 數據無法追溯:上游原物料的碳排難以驗證;
- 資料缺乏格式一致性與標準:難以交換、分析、比對;
- 工具零散,缺乏系統性平台:Excel 加人工無法應對國際審核;
- 缺少信任機制與第三方驗證:企業擔心錯報、客戶不敢信任。
🔹 碳鏈=資料鏈+信任鏈
未來的碳治理,將是「誰能建構可信資料鏈,誰就掌握產業信任力」。
資服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只是在於程式開發,而是能夠幫助產業:
- 建立碳資料的收集、儲存、傳遞標準;
- 串聯上下游企業的碳資料來源與流向;
- 開發盤查、模擬、預警、稽核的模組化工具;
- 整合AI進行異常檢測、趨勢預測、風險警示;
- 導入信任架構,協助建立第三方驗證流程與合規報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