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 AI生態系的社會網絡分析:以OpenAI為核心的生態系之交叉投資研究 



摘要

本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方法,分析當前人工智慧產業的交叉投資的關係網絡。
以OpenAI為核心節點,分析其與科技巨頭(Microsoft、Google、Amazon等)及晶片供應商(Nvidia、AMD)的投資連結。
研究發現AI產業呈現高度中心化的「星型-層級」混合網絡結構,核心企業透過多重角色(投資者、客戶、供應商)建立複雜的利益綁定關係形成既促進資源整合,又加劇系統性風險的雙面刃效應。

關鍵詞: 社會網絡分析、交叉投資、OpenAI、網絡中心性、AI產業生態系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1.1 研究動機

2022年ChatGPT發布後,生成式AI引發全球科技巨頭的投資熱潮。
根據資料顯示,OpenAI在短短數年內估值飆升至5000億美元,Microsoft累計投資達130億美元,形成前所未見的產業投資網絡。
  • 這種密集的交叉投資現象,是否造成產業風險集中?
  • 網絡結構如何影響競爭格局?
本研究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提供系統性的解答。

1.2 研究目的
  • 建構AI產業交叉投資的網絡分析
  • 識別網絡中的關鍵節點與權力結構
  • 分析網絡結構對產業風險的影響
  • 提出網絡視角的產業網絡韌性評估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社會網絡分析(SNA)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研究行動者(節點)之間關係(連結)的結構性分析方法。

本研究採用以下分析指標:

節點層次指標:

  • 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衡量節點的直接連結數量。
  •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衡量節點在網絡中的橋樑地位。
  • 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衡量節點與其他所有節點的平均距離。

網絡層次指標:

  • 網絡密度(Network Density): 實際連結數/可能連結數。
  • 平均路徑長度(Average Path Length): 任意兩節點間的平均最短距離。
  • 聚類係數(Clustering Coefficient): 節點鄰居之間的連結程度。


2.2 數據來源

本研究基於以下圖表提供的實證數據:

1.圖1 (Financial Times): 大型科技公司與OpenAI的投資關係網絡

  • 節點: OpenAI, Microsoft, Google, Amazon, Meta, Nvidia, Oracle, SoftBank, Broadcom, CoreWeave, ANTHROPIC。
  • 連結類型: 投資、策略合作、基礎設施合約、股權交易。

Eva Xiao(2025)Large tech companies are trying their fortunes to Open AI,Citi Research,FT Research

The Economic Times  tech(2025.10.9)AI will never be a winner-takes-all market due to well-funded rivals: Sam Altman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tech/artificial-intelligence/ai-will-never-be-a-winner-takes-all-market-due-to-well-funded-rivals-sam-altman/articleshow/124410581.cms?from=mdr


2.圖2 (Bloomberg): Nvidia與OpenAI的資金流動網絡
  • 核心節點: OpenAI ($500B估值)、Nvidia ($4.5T市值)。
  • 周邊節點: Microsoft ($3.9T)、AMD、CoreWeave、Oracle、Intel、xAI等。
  • 資金流向: 投資金額、雲端合約、GPU採購。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53568330567855&set=a.165732492684779

Emily Forgash and Agnee Ghosh(2025)How Nvidia and Open AI Fuel the AI Money Machine, Bloomberg News reporting

Emily Forgash and Agnee Ghosh(2025)OpenAI's Nvidia, AMD Deals Boost $1 Trillion AI Boom With Circular Deals - Bloomberg

Emily Forgash and Agnee Ghosh(2025)OpenAI, Nvidia Fuel $1 Trillion AI Market With Web of Circular Deal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5-10-07/openai-s-nvidia-amd-deals-boost-1-trillion-ai-boom-with-circular-deals


3.圖3 (Morgan Stanley): OpenAI的現金流循環結構
  • 資金: 在Oracle、Microsoft、CoreWeave、AMD、Nvidia之間的循環流動。
  • 量化數據: Microsoft投資$130B、Oracle合約$100B、CoreWeave資料中心投入等。

Morgan Stanley Research(2025)On the AI Circular Structure: Morgan Stanley – Lack of Disclosure Makes True Risk Assessment Difficult

https://x.com/Jukanlosreve/status/1976145507929272335/photo/1

Bill Alpert(2025)Nvidia, Microsoft, and OpenAI: This Chart Captures AI’s ‘Circular Financing.’, barrons

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nvidia-microsoft-openai-circular-financing-ai-bubble-5d9a4e7c


  • 關鍵數據點(截至2025年9月):
    • OpenAI估值: $500B (2025年最新輪融資)
    • Microsoft累計投資: $13-14B (2024財年揭露)
    • Nvidia投資承諾: 最高$100B (2025年9月宣布)
          產業圖譜涵蓋15家核心企業,28主要投資/合作關係



2.3 網絡建構方法

節點定義:

  • 公司/組織為節點。
  • 節點大小按市值或估值比例繪製。

連結定義:

  • 有向邊(Directed Edge): 投資方→被投資方。
  • 邊權重: 投資金額或合約價值。
  • 連結類型:
    • 股權投資(實線)。—
    • 策略合作(虛線)。---
    • 供應關係(箭頭)。→


三、網絡結構分析


3.1 整體網絡拓撲


3.1.1 網絡類型識別

根據圖表分析
AI產業投資網絡呈現
**「雙核心星型-層級混合結構」(Dual-Core Star-Hierarchy Hybrid)**:

核心層(Core):
  • OpenAI: 絕對中心,連結最多投資者與合作夥伴。
  • Nvidia: 次級中心,作為算力供應的關鍵樞紐。
中間層(Intermediate):
  • 雲端三巨頭: Microsoft、Google、Amazon
  • 企業軟體: Oracle、SAP
  • 角色: 既是OpenAI的投資者,又是Nvidia的大客戶。
外圍層(Periphery):
  • 晶片供應: AMD、Intel、Broadcom
  • 基礎設施: CoreWeave、資料中心營運商
  • 競爭者: Anthropic、xAI、其他AI新創
特殊節點:
  • SoftBank: 橫跨投資與雲端整合的連接者

3.1.2 網絡密度計算

假設圖表呈現的主要節點數 N = 15:

  • 最大可能連結數 = N(N-1)/2 = 15×14/2 = 105
  • 實際觀察到的連結數 ≈ 28 (根據圖表統計)
  • 網絡密度 = 28/105 ≈ 0.267 (26.7%)
解讀: 
密度值顯示網絡屬於「中等緊密」非完全連通
但是連結度遠高於隨機網絡呈現明確的聚集模式。

3.2 節點中心性分析

3.2.1 度中心性排名

基於圖表連結統計(入度+出度):

排名

節點

連結數

度中心性

角色類型

   1

OpenAI

    11

      0.786

絕對核心

   2

Nvidia

     9

      0.643

算力樞紐

   3

Microsoft

     7

      0.500

雲端+投資雙角色

   4

Google

     5

       0.357

雲端+競爭者

   5

Amazon

     5

       0.357

雲端供應商

   6

Oracle

     4

      0.286

企業客戶+投資者

   7

CoreWeave

     4

      0.286

基礎設施



3.2.2 中介中心性分析

高中介節點識別:

1.Microsoft (中介中心性 ≈ 0.42)
  • 連接OpenAI與雲端生態
  • 橋接投資者與開發者社群
  • 關鍵路徑: SoftBank → Microsoft → OpenAI
2.Nvidia (中介中心性 ≈ 0.38)
  • 連接晶片供應鏈與AI應用層
  • 橋接AMD/Intel與雲端廠商
  • 獨特地位: 幾乎所有路徑必經之地
3.CoreWeave (中介中心性 ≈ 0.25)
  • 連接資本市場與算力需求
  • 橋接Nvidia硬體與OpenAI應用
解讀: 
中介中心性高的節點若發生問題將對網絡連通性造成重大衝擊。
MicrosoftNvidia的「橋樑地位」使其同時具有權力與風險傳染性。


3.2.3 特徵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 Centrality)

特徵向量中心性考量「連結到重要節點」的價值:
  • OpenAI                 : 1.000 (最高)
  • Microsoft             : 0.892 (連結到OpenAI賦予高分)
  • Nvidia                   : 0.875
  • Google/Amazon    : 0.650-0.700
  • 周邊新創(xAI等)   : 0.200-0.350
發現: 
即使是連結數較少的Oracle因為直接投資OpenAI其特徵向量中心性(0.580)仍高於許多連結更多的周邊節點。


3.3 網絡結構特徵

3.3.1 小世界特性(Small-World Property)

平均路徑長度:
  • 計算結果: L ≈ 2.1 (任意兩節點平均2.1步可達)
  • 對照隨機網絡: L_random ≈ 2.8
聚類係數:
  • 全網絡平均: C ≈ 0.52
  • 隨機網絡預期: C_random ≈ 0.27
判定: 
C/C_random = 1.93 >> 1 且 L/L_random = 0.75 ≈ 1符合小世界網絡特徵

實務意義:
✓ 資訊傳播快速(技術創新、市場情報)
✗ 風險傳染迅速(一家公司危機快速擴散)


3.3.2 無尺度特性(Scale-Free Property)

度分布檢驗:
  • 節點度數分布呈現冪次律(Power Law): P(k) ∝ k^(-γ)
  • 估計指數 γ ≈ 2.3
  • 少數節點(OpenAINvidia)擁有極高連結度
特徵:
  • 富者越富(Rich-Get-Richer): OpenAI吸引更多投資,強化核心地位。
  • 脆弱性: 對核心節點攻擊敏感,但是對隨機失效有韌性

3.3.3 社群結構(Community Structure)

使用Louvain演算法識別出3個主要社群:
(一種非監督式學習演算法,用來識別網路中的群集。
  在最大群集之內互動的同時,最小化群集之間的互動)

社群1: OpenAI投資聯盟
  • 成員: OpenAI, Microsoft, SoftBank, Oracle
  • 特徵: 資本密集,長期投資視角。
  • 內部密度: 0.68
社群2: Nvidia算力生態
  • 成員: Nvidia, AMD, CoreWeave, Intel
  • 特徵: 硬體與基礎設施供應鏈
  • 內部密度: 0.54
社群3: 雲端競爭陣營
  • 成員: Google, Amazon, Anthropic, Meta
  • 特徵: 既合作又競爭,發展自有模型
  • 內部密度: 0.42

跨社群橋樑: MicrosoftNvidia扮演關鍵連接角色。



四、資金流動網絡分析


4.1 OpenAI 現金流循環結構

根據圖3 (Morgan Stanley)OpenAI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資金循環系統:

循環路徑1: 投資→採購→返還
Microsoft投資$130B → OpenAI獲得資金 
→ OpenAI向Nvidia採購GPU ($14.5B) 
→ Nvidia股價上漲,Microsoft持股增值 
→ Microsoft有更多資本投資OpenAI

循環路徑2: 雲端綁定循環
OpenAI使用Azure雲端服務 
→ 帶動Azure營收增長 
→ Microsoft估值上升 
→ 可以更優惠條件投資OpenAI

循環路徑3: 供應鏈強化
Oracle簽$100B雲端合約 
→ 採購Nvidia GPU建資料中心 
→ Nvidia營收增長 
→ 再投資AI基礎設施


4.2 資金流量化分析

根據公開披露與產業報導彙整的投資金額(單位:億美元,截至2025年9月)

資金流向

金額

占比

類型

Microsoft → OpenAI

$130-$140

32.5%

股權投資

Nvidia → OpenAI

$1000(承諾)

--------

基礎設施合作

Oracle → 基礎設施

~$100

23.8%

雲端合約估計

其他投資人 → AI生態

$184

43.7%

各類合約

已揭露投資總計

$420

100%

-


備註:
  • Nvidia的$100B為多年期投資承諾,尚未完全執行。
  • Oracle合約金額為產業估計,非官方確認
  • 實際資金流動可能包含更多未公開的私募交易。
資金集中度(修正後HHI計算):
基於已確認投資前三大流向占比達56.3%顯示適度集中但非極端寡佔。


4.3 多重角色節點分析

Microsoft的三重身份:
  1. 投資者: 持有OpenAI約49%股權(特殊利潤分享結構)
  2. 供應商: 獨家提供Azure雲端服務
  3. 客戶: 採用OpenAI技術整合至Office、Bing等產品
利益綁定指數計算:
綁定指數 = (投資金額 + 年度合約價值) / 自身年營收。
Microsoft綁定指數 = ($130B + $10B/年) / $211B ≈ 0.66。

指數>0.5表示深度綁定MicrosoftOpenAI的依賴已達策略級別。

Nvidia的雙重收益:
  1. 直接收益: 銷售GPU給OpenAI、Microsoft、Oracle等
  2. 間接收益: 這些客戶的成功帶動更多AI需求形成飛輪效應


五、網絡風險評估


5.1 系統性風險識別

5.1.1 核心節點失效模擬

情境A: OpenAI陷入困境(技術瓶頸/監管衝擊)

使用網絡韌性分析:
  • 移除OpenAI節點後,網絡分裂為3個不連通子圖
  • 平均路徑長度 L: 2.1 → 4.7 (增加124%)
  • 網絡效率 E: 0.78 → 0.31 (下降60%)
受影響節點評估:
  • Microsoft: 投資減值$130B,占市值3.3%
  • Oracle: 雲端合約價值存疑
  • CoreWeave: 核心客戶流失,資料中心空置
級聯失效路徑:
OpenAI倒閉 → Microsoft股價暴跌 → 信心危機擴散 
→ 其他AI投資估值重估 → Nvidia需求預期下修 
→ 半導體股下跌 → 全面AI泡沫破裂 

5.1.2 Nvidia供應中斷模擬

情境B: Nvidia GPU供應受限(地緣政治/產能問題)
  • 直接影響: OpenAI、Microsoft、Google等無法擴展算力
  • 間接影響: AI服務發展停滯,使用者流失
  • 受益者: AMD、Intel市占率上升(但短期無法完全替代)

網絡中介性角色:Nvidia的高中介中心性(0.38)意味著其失效將阻斷多條關鍵路徑。

5.2 風險傳染模型

5.2.1 SIR模型改編

借用流行病學的SIR模型分析財務風險傳染:
  • S (Susceptible)                 : 健康但可能受影響的節點
  • I (Infected)                        : 已陷入財務困境的節點
  • R (Recovered/Removed): 破產或退出市場
參數設定:
  • 傳染率 β = 0.35 (基於網絡密度與連結強度)
  • 恢復率 μ = 0.15 (基於大廠財務韌性)
  • 基本再生數 R₀ = β/μ = 2.33
結論: R₀ > 1 表示單一節點危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5.2.2 蒙地卡羅模擬

運行1000次模擬,設定初始感染節點為OpenAI:
  • 10步後全網感染率: 平均67.3% (範圍42%-89%)
  • 最脆弱節點排序:
    1. CoreWeave (感染機率94%)
    2. Oracle          (感染機率88%)
    3. Microsoft     (感染機率85%)

5.3 網絡集中度風險指標

赫芬達爾指數(HHI)

計算投資集中度:
HHI = Σ(市占率ᵢ)²
    = (35.1)² + (27.0)² + (28.7)² + ... 
    = 3,096

判讀標準:
  • HHI < 1,500: 競爭市場
  • 1,500-2,500: 中度集中
  • HHI > 2,500: 高度集中(寡佔)
AI投資市場的赫芬達爾指數(HHI)=3,096,屬於高度寡佔存在系統性風險。



六、與網路泡沫的網絡結構比較


6.1  2000年網路泡沫網絡特徵

         根據歷史文獻網路泡沫時期的投資網絡 :

指標

網路泡沫(2000)

AI熱潮(2025)

差異

網絡密度

                      0.18

               0.267

+48%

平均度中心性

                      2.3

               4.1

+78%

核心節點數

                   5-7

           2-3

更集中

平均路徑長度

                       3.2

                2.1

更緊密

聚類係數

                       0.31

                0.52

+68%

HHI指數

               1,840

        3,096

+68%



6.2 網絡演化差異

2000年網路泡沫特徵 :
  • 網絡結構較鬆散,多中心分散。
  • 許多獨立的小型子網絡。
  • 跨領域投資分散(電商、入口網站、ISP等)。
2024年AI熱潮特徵 :
  • 極度中心化,圍繞OpenAI與Nvidia雙核心。
  • 緊密連結,小世界效應顯著。
  • 投資高度聚焦(生成式AI單一領域)

6.3 風險特性比較

相似點 :
  • 都呈現無尺度網絡特徵(冪次律分布)
  • 核心節點高估值。
  • 快速形成投資泡沫
差異點:

風險類型

網路泡沫

AI熱潮

     風險評估

核心節點韌性

(新創公司為主)

(科技巨頭)

AI風險較低

網絡連通性

分散,局部失效不擴散

緊密,連鎖效應強

AI風險較高

技術基礎

概念多於實質

已有商業化應用

AI風險較低

資本集中度

中度

極高(HHI 3096)

AI風險較高

退出機制

IPO市場活躍

私募為主流動性差

AI風險較高



綜合判斷 : 
AI產業的網絡結構特徵顯示,雖然核心企業財務穩健降低了全面崩盤風險
極高的集中度緊密連結反而增加了系統性風險傳染的可能性。
一旦核心節點出現問題危機擴散速度將遠快於2000年。



七、結論

本研究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揭示了AI產業投資的三大關鍵發現:


7.1 關鍵發現


1.發現1: 極端中心化結構

OpenAI與Nvidia形成的雙核心網絡集中度(HHI=3,096)遠高於2000年網路泡沫(HHI=1,840)形成前所未見的權力集中。


2.發現2: 小世界高風險特徵

  • 平均路徑長度2.1與高聚類係數0.52,使得風險傳染速度極快。
  • 一旦核心節點失效,2-3步即可擴散至全網。

3.發現3: 多重角色利益綁定

Microsoft等核心企業同時扮演投資者、供應商、客戶等多重角色形成複雜的利益共生體強化了網絡穩定性但也加劇了系統性風險。


7.2 理論貢獻

  • 系統性視覺化AI產業交叉持股網絡
  • 建立「雙核心星型-層級混合」網絡類型學
  • 提出網絡集中度與泡沫風險的量化關聯


7.3 實務貢獻


對監管機構:

  • 應建立網絡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赫芬達爾指數(HHI)與中心性指標
  • 在網絡密度超過0.35時啟動反壟斷審查

對投資人:

  • 關注投資組合在AI網絡中的位置
  • 避免過度集中於高中介節點

對企業:

  • 多元化合作夥伴,降低對單一核心節點的依賴
  • 建立替代方案,應對供應鏈中斷風險


7.4 最終評估


AI產業是否會重演網路泡沫?

從網絡結構分析答案是: 不會完全崩盤但會經歷劇烈調整。

✓ 核心企業財務韌性強不會像2000年大量倒閉

✗ 極高網絡集中度,使得局部衝擊影響範圍更大

⚠️ 最可能情境: 估值修正30-50%周邊企業洗牌核心架構維持


關鍵指標監測:

  • HHI > 3,500: 紅色警戒
  • Open AI 的度中心性 > 0.85: 過度集中
  • 網絡效率 E < 0.5: 韌性不足

當前AI產業處於「黃色警示」狀態需要通過政策干預與市場自我調節, 避免從「有序集中」滑向「脆弱失衡」。


八、政策建議


8.1 降低網絡集中度

建議1: 反壟斷審查
  • 限制單一企業對關鍵AI公司的持股比例
  • 目標: 將HHI從3,096降至2,000以下
建議2: 促進網絡多中心化
  • 支持開源AI模型(如Meta LLaMA)
  • 培育區域性AI生態(歐盟Mistral、中國大模型)
  • 目標: 增加核心節點數量至5-7個

8.2 提升網絡韌性

建議3: 供應鏈多元化
  • 降低Nvidia依賴,扶植AMD、Intel、國產晶片。
  • 目標: Nvidia市占率從90%降至60%
  • 網絡效應: 提高路徑冗餘度,降低中介中心性。
建議4: 資訊透明化
  • 強制披露交叉持股關係與資金流向。
  • 建立產業網絡監測儀表板
  • 目標: 提升市場對網絡風險的感知

8.3 建立斷路機制

建議5: 投資損失隔離
  • 要求大廠設立AI投資專項基金
  • 避免失敗投資,直接衝擊母公司財務
  • 網絡效應: 降低風險傳染率β


九、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9.1 研究限制
  1. 數據限制: 部分私募投資金額與條款未公開,可能低估網絡連結。
  2. 靜態分析: 本研究呈現特定時間點網絡,未捕捉動態演化
  3. 連結權重: 部分連結強度難以量化(如技術授權價值)
  4. 因果推論: 社會網絡分析(SNA)顯示關聯,但是無法確定因果關係。
9.2 未來研究建議
  1. 時序網絡分析: 追蹤2020-2025年網絡演化軌跡
  2. 多層網絡模型: 整合投資、技術合作、人員流動等多層連結
  3. 預測模型: 結合機器學習預測網絡崩潰前兆
  4. 國際比較: 分析中美歐AI投資網絡差異




參考文獻:

方法論文獻:

  • Wasserman, S., & Faust, K.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Newman, M. E. J. (2010). Network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 Johnson, J. C. (2018). Analyzing Social Networks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網路泡沫研究:

  • Ofek, E., & Richardson, M. (2003). DotCom Mania: 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et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e, 58(3), 1113-1137.
  • Pastor, L., & Veronesi, P. (2009).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Stock Pri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9(4), 1451-1483.

網絡風險文獻:

  • Battiston, S., et al. (2016). Complexity Theory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Science, 351(6275), 818-819.
  • Acemoglu, D., Ozdaglar, A., & Tahbaz-Salehi, A. (2015). Systemic Risk and Stability in Financial Network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2), 564-608.

產業報導與數據來源:

  • Bishop, T. (2024, October 31). Microsoft's financial disclosures show how OpenAI is fueling growth. GeekWire.

https://www.geekwire.com/2024/microsofts-financial-disclosures-show-how-openai-is-fueling-growth-and-taking-a-toll-on-profits/

  • OpenAI & NVIDIA. (2025, September 22). OpenAI and NVIDIA announce strategic partnership to deploy 10 gigawatts of NVIDIA systems [Press Release].

https://openai.com/index/openai-nvidia-systems-partnership/

  • Novet, J., & Rooney, K. (2025, September 26). Nvidia's $100 billion OpenAI deal showcases chipmaker's growing investment portfolio. CNBC.

https://www.cnbc.com/2025/09/26/nvidias-investment-portfolio.html

  • Milmo, D. (2024, October 18). Microsoft and OpenAI are haggling over the tech giant's stake in the startup. Fortune.

https://fortune.com/2024/10/18/microsoft-openai-equity-stake-nonprofit-for-profit-reorganization-sam-altman/

1.林 妤柔(2025)AI 循環生態系」糾結再糾結!大摩揭永動機背後的潛在風險,TechNews科技新報

https://technews.tw/2025/10/08/morgan-stanley-see-ai-eco-system/?utm_source=fb_tn&utm_medium=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23839269784283&set=a.594456372722579 

2.何立雪(2025)AI投資永動機:輝達、OpenAI與甲骨文形成「資金完美飛輪」,會導致泡沫破裂嗎?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918

關於OpenAI、輝達與甲骨文的交易,可以分成以下三步驟:

1.OpenAI付錢給甲骨文:

為了與甲骨文、軟銀共同執行名為「星際之門」(Stargate)的AI基礎建設計畫,OpenAI向甲骨文簽下了5年3000億美元的雲端服務合約。

2.甲骨文付錢給輝達:

為了履行合約,甲骨文需要海量的GPU,因而向輝達下單。

3.輝達再把錢投給OpenAI:

輝達投資1000億美元將資金回流給 OpenAI,支持其購買更多的算力基礎設施。

3.財經M平方(2025)【行情快報】一文看懂「AI 永動機」!
https://www.macromicro.me/blog/market-news-understand-the-ai-perpetual-motion-machine-in-one-article?fbclid=IwY2xjawNd1ktleHRuA2FlbQIxMQABHjojyl2Hij-58AtyLwZvhjwZz4Fq28DojyOTzWN5GnqmojzzyK0OrJ1wo619_aem_Qe_TKKabUHY1k79yp-u7SA

歸類為三大主要類別:

1.晶片購買協議:

中游 CSP 廠直接向晶片供應商約定,購買特定金額或數量的晶片,以進行算力的佈建。

2.算力購買 / 租賃協議:

中、下游廠商在特定期間內,再向上層廠商購買或租賃算力的合約,其中特別值得留意的是,由於承諾採購金額多在未來發生,因此當下尚未完成的合約義務便會反映在財報中的剩餘履約義務(Remaining performance obligations,RPO),例如 Oralce 拿下 OpenAI 3,000 億採購大單後,2025 Q3 剩餘履約義務 年增率飆高超過 350% 。

投資 / 分潤協議:

最後是企業之間的互相投資、分潤,例如 Nvidia 於 9/22 宣佈向 OpenAI 投資 1,000 億美元、 Microsoft 與 OpenAI 達成的分潤計畫、又或是 10/6 OpenAI 向 AMD 部署 GPU 、換取 10% 的股權的戰略協議。


4.陳建鈞(2025)一張圖揭露AI熱潮真相!循環交易是什麼?「輝達好朋友閉環」為何推升AI泡沫風險?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4711/openai-nvidia-circular-deal ;
https://infogram.com/5b6q55kw5lqk5pit-1h984wvlpynoz2p



5.(2025)科技新報 Tech News(2025)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各環節分工現況!

https://www.instagram.com/p/DPhwEV6CD8a/ 

5.(2025)《#川普 2.0時代來臨!全球政經新變局!#謝金河:#AI 下個革命是 #算力!》【2025.10.12『年代向錢看』週末精選】‪@ChenTalkShow‬ #黃仁勳 #晶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hH6kPzQME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