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韌性及國際架構及指標之探討 》
一、經濟韌性(Economic Resilience)
經濟韌性(Economic Resilience)是近年來在全球政策、學術和企業界都備受關注的核心概念。
經濟韌性描述一個經濟體(無論是國家、區域、城市甚至企業)預防、抵禦、適應並從各種衝擊(shocks)中迅速恢復的能力。
經濟韌性的核心概念不僅僅是「防禦」或「恢復原狀」,更強調在經歷衝擊後,能否藉機進行結構性調整,轉型升級至一個更佳、更永續的發展路徑。
經濟韌性是一種動態的、進化的能力。
經濟韌性的核心概念,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來理解:
1.抵禦力 (Resistance/Robustness):
經濟體在面對衝擊時,能夠抵抗衰退或損害的初始能力。例如,一個擁有健全金融體系和多元化產業的國家,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時,其經濟下滑的幅度可能較小。
2.恢復力 (Recovery):
經濟體在遭受衝擊後,恢復其原有產出、就業和成長軌跡的速度與程度。這涉及到有效的危機應對政策、充足的財政空間與靈活的勞動市場。
3.轉型力 (Re-orientation/Adaptability):
這是韌性更深層次的體現。經濟體不僅是回到原點,而是利用危機作為催化劑,進行結構性改革與創新。例如,在COVID-19疫情後,加速數位轉型、重構供應鏈,從而提升長期競爭力。
4.預防與準備 (Anticipation & Preparedness):
指經濟體預見潛在風險(如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流行病)並提前佈局的能力。這包括建立預警系統、進行壓力測試、投資基礎設施和建立戰略儲備。
一個真正有韌性的經濟體,不僅能在風暴中屹立不倒,還能從中學習,變得更強大。
二、國際架構和指標:建構全球韌性網絡
為了協助各國提升經濟韌性,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已提出相應的框架與倡議,旨在建立共通的語言、分享最佳實踐並促進公私部門的協力合作。
- 世界經濟論壇(WEF)
「韌性聯盟」(Resilience Consortium): 此平台匯集了各國部長、企業領袖與國際組織負責人,目標是建立一個公私部門通用的標準化韌性框架。
其核心理念在於透過分享最佳實踐、促進對風險的共同理解,並建立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從短期的被動應對轉向長期的價值創造。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OECD 強調,經濟韌性是評估一個國家或金融體系能否承受重大衝擊及應對人口結構變遷等長期挑戰的關鍵。
其框架涵蓋了從財政穩定、勞動市場彈性、社會安全網到良好治理等多個面向,並開發了一套包含超過70個脆弱性指標的數據庫,以協助成員國及早識別潛在風險。
- 國際貨幣基金(IMF)
IMF 正致力於將災害風險與氣候變遷等因素整合進其總體經濟分析框架中。透過模型分析,IMF協助各國評估不同衝擊下的經濟軌跡,並就如何透過財政政策、基礎設施投資(特別是具備韌性的基礎設施)等方式,來建構長期的經濟韌性提出政策建議。
- ZOE未來適應經濟研究所(ZOE Institute for Future-fit Economies)
這個歐洲智庫提出了一個更具社會生態觀點的韌性框架,並開發了「經濟韌性指數」(Economic Resilience Index, ERI)。
該框架跳脫了單純以GDP為核心的評估模式,強調經濟體在滿足社會福祉的同時,也必須尊重地球的生態極限。
ZOE研究所界定了經濟韌性的6大維度:
- 暴露程度與易感性(exposure & sensitivity)、
- 復原力(recovery)、
- 靈活度(flexibility)、
- 能力(capabilities)、
- 福祉(well-being)以及
-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維度
關鍵指標範例
說明
總體經濟穩定性
1.政府負債佔GDP比率、
2.通膨率、
3.外匯存底、
4.經常帳餘額
穩健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是應對外部衝擊的第一道防線,提供政策操作空間。
產業多元化與複雜度
1.經濟複雜度指標(ECI)、
2.出口市場集中度、
3.產業附加價值分布
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能分散風險,避免因單一產業或市場的衰退而對整體經濟造成過大衝擊。
金融體系韌性
1.銀行資本適足率、
2.不良貸款率、
3.私人部門信貸規模
健全的金融體系能有效吸收金融震盪,並在危機後維持信貸功能,支持經濟復甦。
治理與制度品質
1.法治指數、
2.政府效能、
3.貪腐印象指數、
4.政治穩定性
高效、透明且可信賴的政府治理是危機管理與災後重建的基石。
人力資本與社會凝聚力
1.教育水平、
2.技能錯配程度、
3.所得分配 (吉尼係數)、
4.社會信任度
高素質的勞動力與穩固的社會網絡有助於創新、適應,並在困難時期凝聚社會力量。
基礎設施與數位化
1.基礎設施品質、
2.網路覆蓋率、
3.能源進口依賴度、
4.再生能源佔比
具備韌性的關鍵基礎設施(能源、通訊、交通)是維持經濟社會運作的命脈,數位化則有助於提升效率與適應性。
總結而言,經濟韌性是一個動態且多面向的概念,其重要性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環境中日益凸顯。
透過理解並借鑑國際間發展出的分析框架,並利用多元化的指標體系,來進行自我評估,各國將能更有效地識別自身的脆弱環節,制定出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從而在不可避免的衝擊中站穩腳跟,並邁向更可持續與包容的未來。
----------------------------------------
資料來源:
1.MBA智庫百科(2025)經濟韌性
https://wiki.mbalib.com/zh-tw/%E7%BB%8F%E6%B5%8E%E9%9F%A7%E6%80%A7
2.洪志銘(2023)經濟韌性:概念與應用,《經濟前瞻》208期 (2023/07) Pp. 44-47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10190376-N202307200007-00008
3.鄭安廷(An-Ting Cheng)(2023)從產業群聚與生存觀點初探空間經濟韌性,《規劃學報》,41卷1期 (2023/06) Pp. 1-17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10185402-N202308170005-00001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730700371-431302
https://tsr.ntu.edu.tw/web/about/about.jsp?lang=tw&cp_id=CP1680771015586
https://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10/relfile/5636/35596/37c1e2ea-936e-43ac-89d9-17588ce3b77a.pdf
8.World Economic Forum (2024)Building a Resilient Tomorrow:
Concrete Actions for Global Leaders,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9.OECD (2021) 通過負責任商業行為構建更具韌性和更可持續的全球價值鏈
10.探索OECD全球線上知識庫
https://www.sris.com.tw/download/oecd-brochure-final_%E7%B9%81%E4%B8%AD.pdf
https://csrone.com/news/6929
12.第一財經研究院 (2022)越過GDP,經濟韌性應如何融入政策目標(ZOE未來適應經濟研究所)?搜狐
13.莊婷安(2024)氣候變遷與環境相關自然災害過後之銀行業風險,中央銀行業務局
https://www.tpefx.com.tw/uploads/download/tw/202501202.pdf
14.姚佳慧(2020)氣候變遷對金融體系之衝擊與因應,臺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專案計畫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109%E5%B9%B4&rlz=1C1CHZL_zh-TWTW703TW703&oq=109%E5%B9%B4&gs_lcrp=EgZjaHJvbWUyCQgAEEUYORiABDIHCAEQABiABDIHCAIQABiABDIHCAMQABiABDIHCAQQABiABDIHCAUQABiABDIHCAYQABiABDIHCAcQABiABDIHCAgQABiABDIHCAkQABiABNIBCTY4NDhqMGoxNagCCLACAfEFi7jcYFOIAzc&sourceid=chrome&ie=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