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打造智慧城市,從創新制度與機制流程著手

專家傳真-打造智慧城市 從創新制度與機制流程著手,2018 10 01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dri.org.tw/xcdoc/cont?xsmsid=0H270572502035851587&sid=0I275325712792882076

https://tw.news.yahoo.com/%E5%B0%88%E5%AE%B6%E5%82%B3%E7%9C%9F-%E6%89%93%E9%80%A0%E6%99%BA%E6%85%A7%E5%9F%8E%E5%B8%82-%E5%BE%9E%E5%89%B5%E6%96%B0%E5%88%B6%E5%BA%A6%E8%88%87%E6%A9%9F%E5%88%B6%E6%B5%81%E7%A8%8B%E8%91%97%E6%89%8B-215010918--finance.html


今(2018)年底的縣市長選舉進入倒數計時,全台各個縣市長參選人皆以「打造智慧城市」為競選主軸,「智慧城市」也被視為反映「城市競爭力」評比指標之一。但是,訴求「打造智慧城市」就能夠反映出具備良好的城市治理能力嗎?

全球城市發展都面臨「環境保護」、「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三大面向的問題,依據聯合國發佈《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希冀各國能夠解決城市發展導致的失衡問題,邁向17個永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城市治理的目標應是促進城市成為「宜居永續城市」的發展願景,而「智慧城市」為推動手段,須善用智慧科技以解決城市問題。

智慧城市的核心概念必須是「有願景」、「以市民為中心」、「數位化」、「開放又合作」的城市,由利益關係人主導和推動智慧城市的服務創新轉型,公部門必須促進橫向溝通,串聯跨局處協作,以及創新公務文化,才能協助智慧城市政策和執行方案的落實。但現階段公部門面臨以下挑戰,包括財政窘迫、法規規範和行政程序限制、跨局處協作困難、缺乏與民間私部門協調溝通的橋樑及媒合的平台等。
  
因過往傳統公共服務是以政府為中心,由上而下(Top-down)的供給推動方式,提供人民公共服務;而現今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創新轉型,是以市民需求為中心,由下而上(Bottom-up)的需求拉動方式,提供「人民有感的公共服務」,所以公部門必須建立起創新制度和運作機制流程,提供私部門「業界有夢的實證機會」,才能整合新創公司、產、學、研的力量,共同承諾和一起努力,讓新資訊科技服務經由實證場域的試煉後,可以再驅動更多元的智慧化服務產生,並且降低早期採購使用的不確定風險和經費浪費,能夠加速帶動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創新轉型。

以善用智慧科技解決「環境保護面向」的「潔淨水資源」問題,同時也獲得「2018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的「翡翠水庫智慧化管理實證計畫」為例。翡翠水庫蓄水範圍達1,452公頃,為臺北都會區之長期水源,因水庫場域廣大,以有限人力進行水質、邊坡之資訊蒐集或人、車管理甚為不易。因此,臺北市政府資訊局、臺北智慧城市辦公室和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進行跨局處協作,於翡翠水庫半封閉場域內,建置以低功耗廣域網路(LoRa)為基礎之物聯網管理系統,改善大壩區域無線網路的傳輸環境外,並且規劃導入人、車、船定位追蹤監控系統,設置電子圍籬與門禁示警通報平台,以利人員管理同時掌握水庫動態資訊。此外,亦用此物聯網管理系統設置水文站、氣象站、大壩測傾管等監測設備,將相關環境監測數據上傳到管理平台,作為備援資料使用。


延伸閱讀:
智慧城市框架
以智慧城市為本的「三創」推動框架(創新、創意、創業)
中國智慧城市標準化白皮書(2013)
香港智慧城市研究報告(2015)
建設未來可持續智慧城市建設未來可持續智慧城市 – ITU(2016)
重塑智慧城市 - 英特爾
智慧城市,以人為本 - 華為(2014)
構建平臺方能攜手並進- 華為(2017)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