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發展地方創生的策略思維與建立永續共好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法
發展地方創生的緣由
臺灣與世界各國正面臨高齡少子化、人口總數減少且過度集中都會區,以及城鄉差距、經濟發展停滯和產業轉型…等問題的嚴峻未來挑戰。
目前臺灣六個直轄市,包括: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 高雄市、臺南市,人口達 1,600 萬人,占全臺人數的70%;6都獲得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占65%,其餘16縣市則占35%;但6都營利事業銷售額的貢獻占78%。
當2014年日本中央政府領導規劃和制定「由上而下」的國家級地方經濟振興政策,挹注「資訊」、「財政」和「人力」三方面資源的策略支援,即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和討論的重要議題,後續並受到各國政府或民間單位的借鏡效法,希冀能夠在共同的願景和目標上,擬定出適合本國的政策推動策略,有效解決地方的人口和就業問題,推動在地特色產業發展。
我國行政院訂定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未來,將以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希望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和配合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目標。
落實地方創生政策,對於公部門的挑戰在於需要對接「由上而下」(Top-down)的中央政府「國家創新系統」,以及「由下而上」(Bottom-up)的地方政府「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機制設計和資源投入,才能共同相輔相成的解決問題,形成雙螺旋的政策機制正向效益,達到活絡地方經濟活絡,均衡區域發展的目的。
發展地方創生的策略思維
臺灣在發展地方創生時,必須翻轉過去供給面向的產業政策邏輯思維,建立以需求面向的產業政策邏輯思維,以做為政策策略主軸和機制設計原則的依據。
策略思維一:開放城市鄉鎮為生活實驗場域,建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
開放城市鄉鎮為生活實驗場域,讓「城市就是一個生活實驗室,生活就是一場服務體驗」,可以直接讓地方的區域居民,在日常的生活型態和生活脈絡下,進行先期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者驗證和反饋,縮短產品和服務商業化的過程,讓符合在地需求的地方特色產品和服務,可以用更快速的時間、更適切地的方式,進入市場營運,搶佔商機。
因此,需要產、政、學、研單位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讓可以解決當地問題,符合在地需求的多元解決方案,在創新研發過程中,經由不斷地討論交流,實踐開放創新而順利產生。
策略思維二:擬定「買軟體服務,取代買硬體設備」的公共服務創新採購機制,帶動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
地方區域的財政匱乏,更需要民間企業共同協力挹注相關資源,才能提供前瞻的優質的公共服務。再加上科技技術日新月異,今日鉅資購買的硬體設備,明日可能就面臨折舊汰換的命運。
在地方區域在相關基礎設施的佈建上,需要從公部門起頭做起,引領私部門導入創新的智慧化科技應用服務,增加其能見度,做為帶動市場需求風向的示範,以提升在地新興產業的競爭力。例如:公部門可以規劃和開放有許多不同的特殊地形道路和街景情境的地方區域,做為自駕車測試場域,引領私部門發展車聯網新興產業。
策略思維三:持續推動「投資替代補助」的產業創新獎勵機制
地方創生事業多為微型企業,但是必須能夠串連起在地的消費需求鏈和供應鏈,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生存獲利的區域商業生態系。
因此,公部門持續推動「投資替代補助」的產業創新獎勵機制,並且協助地方創生事業形成「生產、流通和消費」三面向正向循環的商業體系,不斷地探尋和了解市場的需求,才能建立起永續共好的地方創生事業。
建立地方創生永續共好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法
日本社區營造大師宮崎清教授主張可以將「地理區域資源」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以發展具地方特性的在地產業。
借鏡地方創生國內外成功案例,發現建立地方創生永續共好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法,也可以從「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盤點檢視,可以著手進行活絡在地經濟的創新做法,並且進一步思考如何打造永續共好、自給自足、自產自銷,具有自主生存獲利能力的地方創生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一:「人」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為「合作經濟」,如「社區合作社模式」
「人」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滿足地方區域居民的共同需求、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創造…等創新做法。
許多地方問題和社區需求都因區域而異,而且加上人力匱乏,需要以截長補短、移多補少、挪東撮西的方式,採用自力更生、互助合作的方式,塑造創新的合作經濟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二:「文」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為「文化經濟」,如「媽祖繞境、北天燈南蜂炮模式」
「文」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地方區域共同歷史文化的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創新做法。
具有歷史文化活動的資產的地方區域,每年的民俗祭典和節慶活動皆會湧進大批人潮,需要妥善規畫人潮的造訪旅程,連結在地商家和物產,才能轉化錢潮,為地方區域帶來可觀的文化觀光旅遊收益。
商業模式三:「地」的創新商業模式邏輯為「風土經濟、設計經濟、表演經濟和賽事經濟」,如「地景藝術節模式、馬拉松路跑模式」
「地」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地方區域所在之地理特色的維護與發揚,以及強調在地特質…等創新做法。
具有瑰麗山水、壯闊景象的地方區域,用創新設計的方式,融合地景景觀、美術藝術裝置作品,或是動態演出山水實景秀,塑造大自然與現代藝術融合的場景氛圍,吸引全球旅客特地親身前往觀賞,振興地方經濟。
例如:瀨戶內海位於日本四國、本州和九州之間,總面積超過兩萬平方公里,約三千個大小島嶼遍布其中,藉由地景藝術策展的方式,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結合各島嶼的自然海景、靜態的美術藝術裝置作品,以及動態的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表演;帶動地方服務業的創生機會。
另外,展現農村山林之美的日本新潟縣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日本白川鄉「合掌村點燈秀」,或是中國大陸張藝謀導演團隊合作打造的大型山水實景劇表演,以及台灣邁入第14年的「臺中新社花海節」、2019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臺東池上秋收藝術節」和橫跨五縣市、為期約兩個月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皆屬於此創新商業模式。
「產」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在地產品的創發與行銷,及在地經濟活動的集體推展…等創新做法。
將地方區域的一級產業(農林漁業),推向二級產業(食品加工製造業) ,進而提升到三級產業(流通服務業)。
地方區域的衰退和沒落,需要重新塑造獨特景觀,賦予具有創新功能的生活環境空間,成為吸睛的新地標,以吸引民眾駐足停留,並且引導至在地特色商家消費,才能振興地方街區商圈經濟。
打造地方創生創新商業模式,需掌握的經營要素設計原則
發展地方創生的困境在於三缺,包括:因地區偏遠,交通不便「人進不來」,因缺乏銷售通路「貨出不去」,倘若又因缺乏虛實場域空間的設計營造和人力進行展售 ,與消費者進行深度溝通,而導致「場沒商機」。
因此,打造地方創生的創新商業模式,創造地方產業的品牌特色,除了必須進行「人-貨-場」關係的重購,以突破三缺的困境,還必須配合季節更迭,進行地理區域資源五個面向,包括:「人、文、地、產、景」經營要素的創新組合,才能建立穩定地方事業發展的政策推動機制,協助連結起資訊流、人流、 物流、金流,並且以「四生」,包括: 以尊重「生命」為核心、以保育「生態」為基礎、以豐富「生活」為目的、以友善「生產」為手段,促進地方共生共榮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
-----------------------------------------------------------------------------------------
資料來源:
Organic Supermarket | Village Greens Coop |
Prestwich
https://www.village-greens-coop.co.uk/
2016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https://setouchi-artfest.jp/
2019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https://setouchi-artfest.jp/
https://setouchi-artfest.jp/files/visit/ferry-pass.pd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s6We7qXfY&feature=emb_title
2020合掌村點燈秀
https://shirakawago.guide/cn/%e7%b9%81%e9%ab%94%e5%ad%97/2020-light-u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8n5P-DS4M&feature=emb_title
法國波爾多五大酒莊
http://tipsywithme.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html
https://www.c9wine.com/hk/five-first-class-wineries-in-bordeaux-franc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