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為產業開路 善用需求導向工具,2020年08月30日,經濟日報
https://www.cdri.org.tw/xcdoc/cont?xsmsid=0H270572502035851587&sid=0K244366869375103194
(後疫情經濟時代,需善用需求面產業政策工具,突破產業轉型障礙)
https://www.cdri.org.tw/xcdoc/cont?xsmsid=0H270572502035851587&sid=0K244366869375103194
(後疫情經濟時代,需善用需求面產業政策工具,突破產業轉型障礙)
商業運作的機制就是要讓「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人盡其才」。後疫情經濟時代,企業真正的難題和挑戰是面臨數位經濟的衝擊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
當今臺灣面臨經濟發展的困境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課題,就是消費需求掌握不足和新市場開拓不易,所以此問題並非單由以法規規範和管制間接影響產業發展的「環境導向產業政策工具」,或是直接推動科技技術發展的「供給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就能夠迎刃而解,而是必須針對產業發展的難題和企業經營的痛點,多加善用「需求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引領企業不斷地向消費需求市場試水溫和海外市場投石問路,共同拉動消費需求,才能有助於將過往以產品為核心的產業價值鏈,順利推轉到以顧客和使用場景為核心的商業生態鏈,加速產業創新轉型。
盤點過往的「需求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包括:
1.政府採購民間開發的產品或服務,以激勵創新;
2.政府提供各項公共服務性的措施,以解決社會問題;
3.政府訂定技術標準、產品規格或協助企業檢驗服務。
4.政府貿易管制各項進出口的措施;
5.政府設立海外代理機構和商務辦事處,蒐集商情和技術情報,以便於開拓海外市場。
然而,現今較為創新的「需求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包括:
1.政府透過創新法規沙盒機制,營造創新應用實驗場域,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2.政府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結合公部門由上而下(Top
Down)的政策規劃和私部門由下而上(Bottom
Up)的創新提案,建立跨域合作的雛形機制,開拓市場契機。
目前,從公部門起頭帶動市場需求的做法,除了刺激民間市場消費需求動能的優惠補助措施,例如: 發放消費振興券、節能家電補助、旅遊補助,但是僅能刺激短期消費需求和提振特定產業的做法之外,還有鼓勵政府機關採購具創新特質之產品或服務,例如:政府採購法的創新採購機制,對於採購金額新臺幣100萬元以上之創新服務或產品採購,採最有利標的決標方式,期望吸引創新廠商參與投標,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做為示範,引領市場風向。
長期而言,「需求導向產業政策工具」必須能夠藉由公私協力的合作機制,由公部門由上而下(Top Down)先發動提供前瞻優質的公共服務,連帶驅動私部門由下而上(Bottom Up)的產業創新應用服務發展。
此外,從消費需求端驅動供給端產業的發展,可以由公部門發動的消費補助機制的實施策略,引發私部門建立更完善的市場拓銷機制,並且連結消費者和企業共同參與打造新型態的服務生態體系。例如:政府推動智慧商圈,希冀透過智慧科技的虛實整合應用,設計三方共贏的誘因機制,串聯商圈行銷活動的廣告宣傳、商家的折扣優惠和消費者的生活購買,形成正向的消費循環,引領商圈店家群聚共同發展出品項多元的特色服務業,開拓街區經濟的市場商機。
圖: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資料來源:
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719649/ ;
http://www.ifuun.com/a2017524243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