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發展地方創生應有的產業策略思維

名家評論/發展地方創生應有的產業策略思維,2020年11月24日,工商時報

https://view.ctee.com.tw/social/24937.html


        臺灣與世界各國正面臨高齡少子化、人口總數減少且過度集中都會區,以及城鄉差距、經濟發展停滯和產業轉型等問題的嚴峻未來挑戰。

        目前,臺灣六個直轄市,包括: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 高雄市、臺南市,人口達 1,600 萬人,占全臺人數的70%。從收益面來看,六都營利事業銷售額的貢獻占78%;另從支出面來看,六都獲得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占65%,其餘十六縣市則占35%

       落實地方創生政策,對於公部門的挑戰在於需要對接「由上而下」(Top-down)的中央政府「國家創新系統」,以及「由下而上」(Bottom-up)的地方政府「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機制設計和資源投入,才能共同相輔相成的解決問題,形成雙螺旋的政策機制正向效益,達到活絡地方經濟活絡,均衡區域發展的目的。

        臺灣在發展地方創生時,必須翻轉過去供給面向的產業政策邏輯思維,建立「由下而上」(Bottom-up)以需求面向的產業政策邏輯思維,以做為政策策略主軸和機制設計原則的依據。

        因而,建議發展地方創生應有以下三大產業策略思維: 

產業策略思維一:開放城市鄉鎮為生活實驗場域建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

       開放城市鄉鎮為生活實驗場域,讓「城市鄉鎮就是一個生活實驗室,生活就是一場服務體驗」,讓地方的區域居民,可以直接在日常的生活型態和生活脈絡下,進行先期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者驗證和反饋,縮短產品和服務商業化的過程,讓符合在地需求的地方特色產品和服務,可以用更快速的時間、更適切地的方式進入市場營運搶佔商機。

        因此,需要產、政、學、研單位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在創新研發過程中,經由不斷地討論交流,實踐開放創新,讓可以解決當地問題,符合在地需求的多元解決方案,進而順利產生。

 

產業策略思維二:擬定「買軟體服務,取代買硬體設備」的公共服務創新採購機制,帶動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

        地方區域的財政匱乏,更需要民間企業共同協力挹注相關資源,才能提供前瞻的優質的公共服務。再加上科技技術日新月異,今日鉅資購買的硬體設備,明日可能就面臨折舊汰換的命運。

        因此,在地方區域在相關基礎設施的佈建上,需要從公部門起頭做起,引領私部門導入創新的智慧化科技應用服務,增加其能見度,做為帶動市場需求風向的示範,以提升在地新興產業的競爭力。例如:公部門可以規劃和開放有許多不同的特殊地形道路和街景情境的地方區域做為自駕車測試場域引領私部門發展車聯網新興產業

 

產業策略思維三:持續推動投資替代補助」的產業創新獎勵機制

       地方創生事業雖然多為微型企業,但是必須能夠串連起在地的消費需求鏈和供應鏈,才能逐漸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生存獲利的區域商業生態系。

       因此,公部門可以持續推動「投資替代補助」的產業創新獎勵機制,並且協助地方創生事業形成生產、流通和消費」三面向正向循環的商業體系,不斷地探尋和了解市場的需求,才能建立起永續共好的地方創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