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至2045年大學生人數及學校數預測 》
根據教育部與官方預測、統計資料,2025年至2045年台灣大學一年級新生人數將呈現「波動下滑」的趨勢,低谷約在2028、2038、2045年。
學校數則會隨著招生壓力陸續減少。
2025–2045年台灣大學一年級新生人數預測(萬人)
年度
新生人數(萬)
主要說明
2025 (114)
約18.8
持續減少
2026 (115)
約18.3
2027 (116)
約17.7–19.5
進入低點
2028 (117)
15.7–16.4
明顯谷底(虎年)
2029 (118)
約17–18.9
龍年效應小回升
2030 (119)
約18–19.9
龍年潮短暫回升
2031 (120)
約18–19.9
高原期
2032 (121)
約18–19.9
2033 (122)
約18–19
緩降期
2034 (123)
約17–18
小幅下滑
2035 (124)
約19.6
政策/生肖影響微增
2036 (125)
約15–18.8
再度下滑
2037 (126)
約14.7–17.7
再新低谷
2038 (127)
約14.7
21世紀最低點
2039 (128)
約14.8
維持低檔
2040 (129)
14萬多
持續下滑
2041 (130)
14萬上下
2042 (131)
13~14萬
長期新常態
2043 (132)
13~14萬
2045 (133)
13萬以下
持續探新低
2025–2045年台灣公私立大學校數預估
年度
公立大學
私立大學
總校數
備註
2025 (114)
47
約98
約145
持續少子化,邊緣私校漸退場
2028 (117)
46~47
40~50
約90~100
私校減半,退場潮明顯
2035 (124)
45~47
35~45
約80~90
每年持續有1~3所弱勢私校退出、合併
2040 (129)
45~47
30~40
約75~85
少子化趨勢未扭轉,總體校數降至80所以下
2045 (133)
45上下
25~35
約70~80
私校大幅減少,高教結構由「公校主體」組成
台灣大學生人數&學校數預測圖說明
- 新生人數:
2028、2038、2045年皆是低點,分別落在14.7–16.4萬間,
龍年短期(2029-2032)或逢新政策時略升,後持續下滑。
- 學校數變化:
2025年,約145所,2030後逐步減至80~90所,
2045年前後,恐剩70~80所,多數為公立,或少數頂尖私立大學。
- 主要原因:
少子化結構調整,
公私立大學競爭加劇,
大型私校與財團型、醫學型強校生存率較高;中
小型、財務弱勢及註冊率低私校退場、整併持續發生。
結論:
台灣高等教育未來二十年,「新生人數長線遞減、學校數同步縮水」成為新常態,
預計2045年前僅剩約70~80所大學校院,屆時高教生態將出現結構性大洗牌,
存活下來者將是資源、品牌與轉型力最強的學校。
另據審計部報告,10年前,科技、人文、社會3大領域,
學生占比分別為4成2、1成9與3成8,十年後,僅科技領域學生人數占比增加。
若以學門來看,語文學門的學生數衰退明顯,十年來少了3點1萬多人,
商管學門則減少6點3萬多人、
餐旅及民生服務學門減少7點1萬多人。
--------------------------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13_st_report.pdf
2.教育部統計處,113 (2024-2025),學年度學校基本統計資訊
3.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25)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829446EED325AD02&sms=26FB481681F7B203&s=8E751C15DB8BE44C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ba1e5968-2997-422c-b4f1-059f0f388c7e
6.楊思偉、李宜麟(2025)從政府政策調控與大學自我轉型讓私立大學在少子化困境找到出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5,14(1),頁 87-93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14-1/topic/12.pdf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555
8.遠見編輯部 (2025)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臺大、成大、陽明交大、清大、中醫大入列,遠見雜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2302
據審計部報告,
10年前,科技、人文、社會3大領域,
學生占比分別為4成2、1成9與3成8,
十年後,僅科技領域學生人數占比增加。
若以學門來看,
語文學門的學生數衰退明顯,十年來少了3點1萬多人,
商管學門則減少6點3萬多人、
餐旅及民生服務學門減少7點1萬多人。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5/post/202508170004/?utm_source=FB&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250817&fbclid=IwY2xjawMOoW1leHRuA2FlbQIxMABicmlkETFkRDBEbklWNUw0UWVpQmc3AR5rJFmFV4WaEeb8DQAUb_CDeVm9sviFkWHpd4qqDcXBDMGFiRM7re2MkioTCQ_aem_0r
少子化衝擊下的三大核心困境─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是全面性的,
主要體現在財務、教學與就業三大環環相扣的困境中。
1.財務與資源分配:
營運壓力與永續危機─最直接的衝擊來自於財務壓力。學生人數減少意味著學費收入的銳減,這對於高度依賴學費的私立大學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許多學校面臨營運成本難以負荷的窘境,甚至可能陷入退場危機。此外,現行的政府補助機制與資源分配方式,也面臨重新檢討的壓力。部分意見指出,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公共資源投入長期偏低,是台灣高教發展的根本困境之一,呼籲應邁向「高教公共化」,以確保教育品質與公平性。
2.教學與課程改革:
吸引力下降與轉型需求─在生源有限的「買方市場」中,傳統僵化的科系劃分與教學模式已難以吸引學生。大學必須進行深度的教學與課程改革,以提升自身吸引力。這包括打破系所藩籬,推動跨領域課程,甚至發展「不分系招生」模式,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彈性。改革的核心在於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培養,確保課程內容能回應社會快速變遷的需求。
3.產學合作與就業連結:
學用落差與競爭力挑戰─學用落差是台灣高等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在少子化背景下更顯急迫。大學的辦學成效越來越直接地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掛鉤。因此,強化產學合作,確保人才培育能對接產業需求,成為各大學的生存關鍵。政府與學校近年積極推動「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企業專才媒合平台等,旨在縮短學生的學習與就業距離,讓大學不僅是學術殿堂,更是產業人才的搖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