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 AI是否科技泡沫化?——從歷史科技泡沫化案例與市場指標分析 》


引言

人工智慧(AI)近年來成為全球熱議的科技焦點,驅動了巨額投資與市場估值飆升。然而,隨著資本市場熱度高漲,「AI是否處於科技泡沫化階段?」成為產業界與投資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結合過去歷史上科技泡沫化的關鍵警訊與AI當前的市場指標,探討AI產業是否存在泡沫化風險及其影響範圍。

 
一、歷史科技泡沫的典型警訊

科技泡沫的典型案例,包括:
 
1.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1995
-2001
90年代末美國網路相關企業股價暴漲,估值過高但缺乏盈利實績。
代表公司大量倒閉,基礎設施如光纖鋪設過度導致大面積閒置。
泡沫破裂引發科技股大幅崩盤與產業重組。
 
2.電信泡沫(2000年左右)
大量投資於固網、手機及光纖基礎設施,但需求未達預期,資產重估導致重挫並引發產業整合。
 
3.比特幣及加密貨幣泡沫(2017
-2018
加密貨幣價格暴漲及ICO熱潮,估值脫離基本面,多數幣種價格破裂大跌。
 
4.近期人工智慧泡沫(2023
-2025,可能形成中)
 AI領域投資與估值急速增長,部分新創尚無穩定盈利,投資行為帶有過度樂觀與系統性風險。

過去知名的科技泡沫案例,均展現出明顯的共通警訊:
     大規模基礎設施過度投資,產能遠超出實際市場需求
例如:網路泡沫期間美國光纖基礎設施鋪設超出實際使用85%之多,形成所謂「dark fiber」現象。
     大量無盈利或盈利模式不明的新創企業高估值上市
短時間內吸引大量資金注入。
     投資者忽略傳統財務指標(如收入、現金流)
改以未經驗證的未來技術前景和話題熱度作為估值依據。
     企業之間出現交互投資和超前併購:
帶來複雜的金融結構及系統性風險。
     媒體與社群話題熱烈,散戶及非理性投資行為盛行
 高層管理者大量套現離場,引發市場恐慌與信心崩潰。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最終導致資本市場的大幅震盪與產業重組。

泡沫警訊

典型舉例

概述

基礎設施過度投資

光纖鋪設過剩

產能遠大於市場需求

盲目IPO與高估值

網路公司上市

盈利模式未驗證

融資氾濫忽略財報

.com泡沫

現金流、盈利被忽視

併購狂潮

電信業整併

收購成損失來源

媒體散戶蜂擁

公眾情緒高漲

投資非理性化

高層大宗拋售

CiscoDell

高層信心動搖



二、AI市場的現狀與泡沫指標


經典泡沫指標,包括:

  1. 估值超越基本面、
  2. 傳統財務指標失效、
  3. 資本快速湧入與非理性行為、
  4. 交互投資與金融工程、
  5. 單一領域帶動股市大幅成長、
  6. 盈利模式不明/燒錢結構及
  7. 話題熱度與媒體狂潮。


這些指標與歷史泡沫的警訊高度吻合,但也需注意AI技術本身持續帶來顯著改變,為長期發展提供有力基礎。


指標

泡沫跡象

公司估值/實質收入比

高於歷史常態

投資者構成

大量新手或非理性資金

傳統財務指標採用度

明顯下降

產業交互投資與金融創新

明顯成長

媒體及社交熱度

高漲



、產業結構與滲透情形


目前,AI市場出現以下特徵:


1.近期AI市場呈現極為火熱的投資態勢,眾多企業估值已遠遠超過其現階段的收入與盈利能力。

以OpenAI為代表,其2025年估值已飆升至5000億美元,但同期間公司現金燒耗卻高達數十億甚至百億美元,單上半年就消耗近25億美元,而全年虧損預計超過85億美元;這意味著營收雖增速驚人,但尚未脫離高額虧損狀態。


2.現今投資者評價AI企業時,逐漸由傳統的財務表現(如盈餘、現金流)轉向更側重於技術的前沿性及模型效能。

公司是否掌握新一代語言模型、深度學習架構及領先算法,成為主要價值判斷依據,而非穩健現金流或長期獲利。


3.AI產業生態中也出現多家大企業間交叉持股、資金互動與綁定合作

如Nvidia、微軟(Microsoft)、AMD、Oracle等同時為投資方與技術支援方,使資本結構日益複雜,潛藏跨產業金融風險,與以往網路設備泡沫時代情形相似


4.約七成AI服務的用戶用途為非商業性質。

如語言學習、內容生產、社群互動等,顯示不少需求來自消費者對新技術的短期追逐與新奇效應,易受市場情緒波動影響。


5.社群及主流媒體連續大幅推動AI話題,延燒對產業與股市的非理性預期,擴大跟風現象與資金蜂擁而入。



四、易受泡沫破裂影響的行業


從歷史經驗與當前結構觀察,AI泡沫若破裂,以下行業將首當其衝:


     半導體AI基礎設施製造業

包括晶片、數據中心與光纖網路等,因過度擴張面臨需求調整。

     高估值但盈利不明的科技新創公司

尤其依賴風險資本和外部融資持續燒錢的企業。

     風險投資融資機構

因為投資組合集中且估值膨脹,將受到資金回撤影響。

     傳統製造與供應鏈企業

間接受金融市場震盪波及。

     消費者相關產業

因市場情緒與資本收縮造成消費需求下降。


五、結論

總體而言,2025年AI領域的投資金額預計達1.5兆美元,推動全球科技股市值快速膨脹,短期內AI板塊股價大幅拉升,S&P 500前十大公司市值也因AI題材而超常增長。
AI基礎設施業者與主要客戶間的互為投資的融資關係,形成了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OpenAI公布的大客戶結構顯示,AI已全面滲透至商業軟體生產力基礎設施消費服務內容產業等各種領域,非單一熱點,且部分應用具真實商業模式與穩健收入。
然而,超過七成用量來自非商業用途,揭示部分需求確實是消費者對新奇科技的短期追捧,而非長期剛性需求。
實際落地場景(如企業自動化、法律、醫療、設計、健康、電商、教育)則代表具有可持續收入基礎的AI企業,仍能支撐產業基本面。
這種產業結構說明AI產業既有因創新實用滲透所產生的合理估值,也存在由資金話題新奇驅動泡沫風險,需要持續監測與理性判斷。

典型的泡沫孕育、形成及破滅過程
2.黃于庭(2024) AI概念股恐泡沫化? 外銀:歷史不會重演,工商時報
3.MacroMicro 財經M平方(2025) AI 生產力循環才在半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13499514149113&set=a.626074672891603
4.財經M平方(2025)【行情快報】一文看懂「AI 永動機」!

https://www.macromicro.me/blog/market-news-understand-the-ai-perpetual-motion-machine-in-one-article?fbclid=IwY2xjawNd1ktleHRuA2FlbQIxMQABHjojyl2Hij-58AtyLwZvhjwZz4Fq28DojyOTzWN5GnqmojzzyK0OrJ1wo619_aem_Qe_TKKabUHY1k79yp-u7SA

歸類為三大主要類別:
1.晶片購買協議:
中游 CSP 廠直接向晶片供應商約定,購買特定金額或數量的晶片,以進行算力的佈建。
2.算力購買 / 租賃協議:
中、下游廠商在特定期間內,再向上層廠商購買或租賃算力的合約,其中特別值得留意的是,由於承諾採購金額多在未來發生,因此當下尚未完成的合約義務便會反映在財報中的剩餘履約義務(Remaining performance obligations,RPO),例如 Oralce 拿下 OpenAI 3,000 億採購大單後,2025 Q3 剩餘履約義務 年增率飆高超過 350% 。
3.投資 / 分潤協議:
最後是企業之間的互相投資、分潤,例如 Nvidia 於 9/22 宣佈向 OpenAI 投資 1,000 億美元、 Microsoft 與 OpenAI 達成的分潤計畫、又或是 10/6 OpenAI 向 AMD 部署 GPU 、換取 10% 的股權的戰略協議。
5.陳建鈞(2025)OpenAI前30大客戶名單意外曝光,Duolingo、Salesforce⋯還有誰在「一兆Token俱樂部」?數位時代
如果要將這些公司做分類的話,或許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幾類:
  • 商業軟體與生產力工具
Notion:透過 AI 協助使用者進行文件內容生成、摘要與整理。
  • AI 基礎設施與開發工具
  • AI 核心產品
Perplexity:一個以AI為核心的對話式搜尋引擎。

Read AI:利用AI自動化會議記錄與摘要。

  • 消費者服務與內容創作
Duolingo:在其語言學習應用中,透過 AI 提升教學與互動體驗。
Canva:在其設計平台中整合AI,協助使用者快速生成圖像或設計元素。

 AI不只是生產力工具,滲透至日常生活各方面

OpenAI曾在發布的報告中,聲稱ChatGTP 70%的用量都來自非工作用途,而從這次公布的大客戶清單中,或許也能窺見一二。
儘管許多公司的服務直接聚焦生產力,仍有不少企業是聚焦滿足消費者工作以外的需求
例如,
  • 多鄰國(Duolingo)便是很多工作者在閒暇之間,用於精進自身語言能力的學習平台;
  • Perplexity的用途則非常廣泛,滿足用戶一時興起想要了解新聞、學習新知的需求;
  • Canva同樣可能被大量用於撰寫履歷、社群貼文等工作任務以外的創作需求。
AI或許不僅僅是業界最初期望的強力生產力工具,更是一種滲透到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從根本改變生活型態的重要助手。
6.鉅亨網(2025)1兆再加3500-5000億鎂!OpenAI虧百億還不斷下訂單 專家:把供應商綁成「債務共同體」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190143?fbclid=IwY2xjawNd1o1leHRuA2FlbQIxMABicmlkETE5NGp3dm42TnN6cEtwV0JFAR5AI1WDHocILCX6DWykA0GVvm-phfTpK_cJFRtqG_h365vmoIEi33vR3BQFwg_aem_wba4vi8a9Wdy6xg7Du7UCw執行長奧特曼向員工透露,目標到 2033 年建成 250GW 算力,以現行標準需耗資逾 10 兆美元。

7.科技新報 TechNews (2025)OpenAI 兩難困境:坐擁 8 億用戶卻面臨巨額虧損,付費轉換率成關鍵
8.黃 嬿(2025)AI 贏家已經出線,研究:AI 四分之一收入由 OpenAI 獨攬科技新報 TechNews
https://technews.tw/2025/10/15/openai-win-the-war/

9.(2025)《#川普 2.0時代來臨!全球政經新變局!#謝金河:#AI 下個革命是 #算力!》【2025.10.12『年代向錢看』週末精選】‪@ChenTalkShow‬ #黃仁勳 #晶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hH6kPzQME

10.(2025)EP 258. 史上首次AI打敗人類天才,背後推手如何評價當前泡沫疑慮? ft.深藍電腦之父許峰雄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podcast/1060/bn-sound-20251016070854-22xb2hpm

史上首次AI打敗人類天才:
首先,有算力就有棋力,摩爾定律定期讓每一代新晶片算力提升,時間拉長打敗棋王只是早晚的事。圍棋又比西洋棋複雜許多,2016年DeepMind的AlphaGo打敗韓國世界冠軍李世石,在許峰雄看來就是算力提升棋力再提升的邏輯,並不驚訝。
其次也是真正造成不同的,是類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的研究,是區隔Deep BlueDeepMind技術的重大分水嶺。
Internet的普及和相應而來的海量數據,讓演算法和大語言模型加快發展,這些都是奠基在類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技術上,讓近三年的生成式AI發展日新月異。
雖然過去六十多年來AI發展歷經多次泡沫,但許峰雄認為最新這一波的方向和技術扎實,不是泡沫。
而談到目前對哪些研究題目感興趣,晶片背景出身的他,關注的重點之一是極紫外光曝光機EUV之後,該用什麼技術處理光的問題,讓電路間隙持續縮下,摩爾定律能繼續下去。
Kafka 總結認為:沒錯,這或許是個泡沫——龐大的支出、誇張的併購、充滿魔幻思維的敘事都符合泡沫特徵。但目前為止,這個泡沫更像發生在董事會裡,而不是一般人家中。下一個問題是:如果這真是泡沫,而它破了,普通人會有感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