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發展低軌衛星的產業分析與政策建議之探討 》
一、前言:太空商機的黃金時代
2024年10月,福爾摩沙衛星八號起運典禮上,賴清德總統將其命名為「齊柏林衛星」,宣示台灣要逐步打造Made in Taiwan的衛星產業鏈。
這不僅是台灣太空科技的里程碑,更代表台灣正式進入全球低軌衛星產業競賽。
根據DIGITIMES研究,全球衛星裝置直連通訊(D2D)服務市場,預估至2032年將達152億美元,相較2025年的2.49億美元,八年間成長超過60倍。
亞太衛星通訊理事會(APSCC)2025年首次在台灣舉辦年會,主席Terry Bleakley明確指出:「全球衛星產業正跨入低軌道衛星量產時代,台灣在半導體、ICT與精密製造的優勢,有機會成為新太空供應鏈的關鍵節點。」
然而,正如工商時報社論所示,台灣仍面臨「國際現實」與「產業鴻溝」的雙重挑戰。
二、全球低軌衛星市場爆發性成長
2.1 技術優勢驅動產業革命
- 低軌道衛星(LEO)運行在距地球160至2,000公里高度,相較高軌衛星具有革命性優勢:傳輸延遲僅20-40毫秒,遠低於高軌的240-600毫秒;
- SpaceX火箭回收技術已將發射成本從每公斤數萬美元降至數千美元,若Starship成功可望降至200美元;距離地球近,能提供高解析度數據,且可採模組化大量製造快速部署。
2.2 市場規模與三大驅動力
- 衛星產業協會(SIA)2023年報顯示,全球衛星產業快速發展,其中地面設備營收達1,504億美元(YoY +3.7%),為台廠主要切入點
- 衛星製造172億美元(YoY +8.8%),當年製造的衛星中81%屬於商業用途;
- 發射服務72億美元(YoY +2.9%)。
市場成長驅動力,包括:
- 政府與國防預算挹注—美國國防部2025年衛星採購預算1.34億美元,年增近9成;
- 火箭技術突破—SpaceX的Starship將大幅降低部署成本;
- 衛星車聯網應用—5GAA預期2030年後車輛將全面導入衛星通訊。
2.3 國際巨頭布局
- SpaceX的Starlink已在102國運行,用戶超300萬;
- OneWeb部署648顆衛星,中華電信已合作;
- Amazon Kuiper計畫部署3,236顆衛星;
- 中國吉利極空間已發射30顆衛星,計畫部署近6,000顆。
三、台灣的優勢、布局與挑戰
3.1 台灣的核心競爭優勢
- 半導體與製造實力:
APSCC主席Bleakley強調,供應鏈思維從「航太級單件製造」轉向「高效率量產」,台灣在半導體、ICT與精密零組件製造的全球領先地位,正是國際太空產業積極對接的重心。
- AI算力領導地位:
台灣以全球約九成AI伺服器產能引領市場,在衛星運維、預測性維護與通訊優化等AI應用上,具不可替代性。
- 完整產業生態:
台灣已有多家業者成功切入SpaceX、OneWeb等國際供應鏈,在毫米波相控陣列天線、射頻晶片、多工器件等技術,具有優勢。
3.2 台灣廠商產業鏈布局
台廠主要切入地面設備與關鍵零組件領域,涵蓋:
- 射頻晶片與衛星通訊晶片:
- 聯發科開發衛星通訊晶片、
- 啟碁提供衛星通訊模組、
- 耀登專注射頻元件、
- 穩懋提供砷化鎵晶片。
- 地面設備與系統:
- 金仁寶、佳世達鎖定地面站與基地台設備;
- 建漢提供終端設備;
- 昇達科的天線系統訂單能見度高。
- PCB與光通訊:
- 華通提供低軌衛星用的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 PCB),2022年營收創新高;
- 光聖、聯鈞、華星光等提供光通訊零組件,被業界稱為「新護國群山」。
- 系統整合:
- 鴻海2023年發射首顆「珍珠號」低軌通訊衛星;
- 新創張量科技以三軸球型馬達技術將衛星重量減輕80%。
3.3 政府政策支持
國科會第三期太空計畫(108-117年)投入超過251億元。
規劃首批6顆低軌通訊衛星,首顆B5G-1A預定2027年升空,優先應用於政府、國防、災害領域。
目標培育2家本土系統整合公司,2025年產值衝3千億元,2029年達兆元規模。
3.4 面臨的雙重挑戰
- 國際現實:
- 發射場地受限,需依賴國際服務;
- 參與國際組織與合作存在障礙;
- 衛星頻譜資源競爭激烈;
- 國防安全與技術輸出需謹慎平衡。
- 產業鴻溝:
- 系統整合能力不足,廠商多為零組件供應商;
- 國際標準(3GPP NTN)(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非地面網路 , 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參與度低,2026年Rel-19標準,凍結前,需加速;
- 資金規模與SpaceX等巨頭差距大;
- 人才培育體系不完善;
- 衛星運維與星座管理經驗缺乏。
四、政策建議:打造太空產業新護國群山
4.1 明確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
三階段發展策略:
- 短期(2025年-2027年):鞏固地面設備與關鍵零組件領先地位 ;
- 中期(2027年-2030年):培育2-5家具國際競爭力的系統整合公司 ;
- 長期(2030年-2035年):發展自主衛星服務,在區域通訊、災害監測等領域建立優勢 ;
- 設立太空產業母基金:
建議規模1,000億元,採公私協力模式,分配至
- 關鍵技術研發(30%)、
- 新創育成(20%)、
- 系統整合培育(20%)、
- 國際合作(15%)、
- 人才與基礎建設(15%)。
- 制定2040太空願景:
目標2040年產值達2兆元,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整合資源。
4.2 強化關鍵技術與標準制定
- 關鍵技術專案:
- 投資衛星通訊晶片(目標2027年推出商用產品)、
- 相控陣列天線、
- 衛星電源與姿態控制、
- 雷射通訊技術。
- 參與國際標準:
補助企業參與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 3GPP)、國際電信聯盟(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 ITU)活動,在台設立衛星通訊技術研究中心,爭取建立亞太衛星測試認證中心。
- 建立測試驗證平台:
在屏東等地建立衛星地面測試設施,包括:電磁相容、環境模擬、射頻性能測試,提供端對端驗證場域。
4.3 完善產業生態與國際合作
- 建構產業聚落:
在竹南科學園區設立太空產業專區,建立供應鏈資訊平台,鼓勵大型集團投入系統整合,帶動中小企業。
- 深化國際合作:
- 把握台美「太空港」合作機會;
- 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建立合作;
- 推動新南向,在泰國、越南建立區域供應鏈。
- 防範產業空洞化:
對在台設立研發與高階製造的企業提供優惠,建立「關鍵零組件自主清單」。
- 發展應用服務:
偏鄉寬頻、災害防救備援、智慧農業監測、遠洋漁船通訊、衛星物聯網等。
4.4 建立人才培育體系
- 教育培訓:
在台大、清大、成大、中央等大學,設立太空科技學程,推動產學專班,選送學生赴MIT、史丹佛等大學深造。
- 延攬國際人才:
建立「太空科技人才特別簽證」,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支持。
- 跨領域培養:
鼓勵航太、通訊、AI、材料跨系所學程,建立實習計畫與創新競賽。
4.5 完善法規與保障安全
- 完善太空法規:
明確衛星發射審查、頻譜管理、數據保護、責任保險、退役管理等規範,建立監理沙盒允許新技術試驗。
- 確保國家安全:
- 加速6顆低軌通訊衛星部署並擴大規模;
- 建立多元化衛星通訊管道;
- 強化地面站與控制中心保護;
- 發展太空態勢感知能力;
- 建立技術清單分級管理。
- 推動永續發展:
- 要求新衛星具備退役能力,將退役時間從25年縮短至5年;
- 投資太空垃圾清除技術;
- 降低天文觀測干擾;
- 推動綠色火箭技術。
五、借鏡國際成功模式
- 韓國模式:
2022年-2027年投資360億台幣,政府主導快速追趕,成功發射自主「世界號」火箭。
- 日本模式:
JAXA科研支撐,精密製造深耕,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 NASA)、ESA深度合作,支持ispace等新創商業化。
- 新加坡模式:
打造亞太衛星數據中心,吸引SpaceX等國際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發展太空金融服務。
台灣可借鏡韓國的政府投資力度、日本的技術深耕策略、新加坡的服務導向模式。
六、結語:把握歷史性轉折點
全球低軌衛星產業正處黃金時期,台灣憑藉半導體、精密製造、ICT優勢,完全有機會扮演關鍵角色。
APSCC主席評價明確:「以台灣的速度與供應鏈能力,成長會非常快。」但是,必須正視「國際現實」與「產業鴻溝」挑戰。
台灣不需要什麼都做,而是要找到最具優勢的切入點。
從半導體經驗來看,最佳策略是在全球產業鏈找到定位並做到極致。
短期鞏固地面設備領先地位,中期培育系統整合能力,長期發展自主衛星服務。
- 政府需制定清晰藍圖、提供充足資金、建立完善法規、培育優質人才、促進國際合作。
- 產業界需從零組件向系統整合延伸,中小企業聚焦專精特新,新創勇於技術創新。
- 學術界需加強產學合作,快速轉化研發成果。
隨著設備到設備(D2D)市場2032年上看152億美元,台灣正站在歷史性轉折點。
從「珍珠號」成功發射到多家業者切入國際供應鏈,台灣已邁出堅實第一步。
以福衛八號「齊柏林衛星」為起點,太空產業的未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實際機遇,台灣有能力打造繼半導體產業之後的下一個「護國群山」。
---------------
資料來源:
1.TASA
https://www.tasa.org.tw/zh-TW/about-tasa/introduction
2.太空知識及太空趨勢網 (to Infinity and Beyond) (2025)
https://ic.tpex.org.tw/introduce.php?ic=4100
【2024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 (2024 State of the Satellite Industry Report)】
根據衛星產業協會(SIA)2024年發布的年報,
全球衛星產業可劃分為衛星製造、發射服務、衛星營運、地面設備四大主軸。
台廠主要切入地面設備與衛星服務領域,這也是目前最大的市場區塊。
2023年全球地面衛星設備產業營收達1,504億美元,其結構組成為
- 導航設備 (76.8%)、
- 消費端設備 (12.1%)及
- 衛星網通設備 (11.1%)。
台灣廠商在這個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包括:
- 射頻晶片與衛星通訊晶片:
- 支援地面通信設備與衛星之間的高效連接。
- 相關廠商包括耀登(3138)、啟碁(6285)等通訊設備業者。
- 地面接收站與基地台設備:
金仁寶(2324)、佳世達(2352)等大型集團鎖定衛星地面端接收站、地面基地台主機板、電源供應器等零組件及組裝領域。
- 光通訊與精密零組件:
光聖(6442)、聯鈞(3450)、華星光(4979)等廠商提供關鍵光通訊元件,被業界指名為「新護國群山」。
- 衛星本體製造:
鴻海在2023年發表自家低軌衛星技術,第一顆由企業實驗的低軌通訊衛星「珍珠號」已順利發射並成功部署軌道,展現台灣在系統整合方面的能力。
4.社論(2025)台灣太空產業下一哩路 國際現實、產業鴻溝仍待解,工商時報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030700045-439901
5.潘智義(2025)衛星直連通訊時代來臨 估至2032年規模增逾60倍,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11060125.aspx
6.方韋傑(2025)APSCC:低軌衛星進入量產時代 台灣成全球太空鏈關鍵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234071
7.TEJ (2025)探索衛星通訊產業Part 1|從對抗到合作,解析太空衛星的發展歷程
8.TEJ (2025)探索衛星通訊產業Part 2|國際間衛星角逐較勁,台廠面臨哪些隱憂?
9.TEJ (2025)探索衛星通訊產業Part 3|衛星通訊之產業發展,台灣廠商獲利方程式https://www.tejwin.com/insight/%E8%A1%9B%E6%98%9F%E9%80%9A%E8%A8%8A-%E5%8F%B0%E5%BB%A0%E7%8D%B2%E5%88%A9%E7%99%BC%E5%B1%95/
10.風雲學堂(2025)低軌衛星成趨勢?台灣供應鏈有製造優勢!一文認識射頻晶片與衛星通訊晶片和 22家概念股|產業地圖
https://www.3gpp.org/specifications-technologies/releases/release-19
12.范語瑄(2025)2025行動通訊坐5G看6G,挖掘真商機開發新技術,新通訊
https://www.2cm.com.tw/2cm/zh-tw/market/1AC1D05A0C03449A890A9A0095E81E18
首先,在應用方面,R19會持續增強延展實境(XR)沉浸式體驗,藉由了解不同XR應用服務的特性,滿足不同的資料傳輸需求,在5G無線存取方面進行增強;
此外,目前R19對於環境物聯網(Ambient IoT)的討論也十分熱烈,預期將用於沒有電池的近距離通訊應用,利用無線技術進行充電,呼應6G希望進一步將5G mMTC裝置連接數量從每平方公里100萬提升至最高1億個裝置的目標。
此外,3GPP也將持續探索在5G導入AI/ML技術的方式,為6G打造AI原生網路的目標建立基礎;非地面網路(NTN)方面則將繼續研究克服延遲挑戰的方式,助攻6G無所不在的連接願景。
衛星通訊的測試複雜度比地面通訊更具挑戰性,只是在地面上用儀器模擬實驗,並不能代表進入場域測試的實際表現,技術需要持續發展;與此同時,3GPP也在SA部分將感測和通訊的整合(ISAC)納入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