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初探 

1.新理論回顧

 

年份

理論名稱

作者/提出者

經濟

環境

研究

背景

研究動機

與目的

研究

問題

研究

方法

研究

結論

研究

影響

研究

限制

1942

#新經濟

新產品/新服務

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194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經濟景氣循環現象

解釋創新對經濟週期的驅動作用

創新如何影響經濟繁榮與衰退?

理論推導與經濟史分析

創新是經濟循環主因,透過生產要素重組創造新產品組合

奠定創新經濟學基礎,影響後續創新策略研究

奠定創新經濟學基礎,影響後續創新策略研究

1985

#新機會

創新七大來源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1980年代企業管理轉型期

企業創新缺乏系統化方法

提供可操作的創新機會偵測框架

如何系統化追蹤創新機會

案例歸納與類比分析(7扇窗比喻)

創新可從7種來源系統化發掘,不必然依賴技術突破

成為企業創新診斷標準工具

未說明各來源的優先級與衝突處理機制

1991

#新技術擴散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

傑佛瑞·墨爾(Geoffrey Moore

1990年代高科技產業崛起

新技術市場擴散障礙

解決技術從早期到主流市場的過渡問題

為何新技術常卡在早期採用階段?

採用者行為階段模型

早期採用者與大眾市場需求差異形成「鴻溝」

提供技術商業化路徑規劃框架

未探討文化差異對擴散速度的影響

1995

#新知識

  轉換

知識螺旋理論(Spiral of Knowledge, SECI Model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

1990年代知識經濟興起

組織知識管理效率低落

個人經驗轉化為組織能力

如何系統化轉換內隱與外顯知識?

組織案例研究(SECI模型)

透過社會化外化→組內化四階段擴大知識效益

推動知識管理理論發展

未量化評估各階段轉換成本

1997

#低階

  新市場

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Clayton Christensen

1990年代末數位化浪潮

主流企業被新創顛覆現象

解釋既有企業創新失敗原因

為何市場領導者常被簡單技術顛覆?

產業史比較研究

企業過度優化現有產品,忽略低階/新興市場需求

重塑企業創新策略思維

未說明如何平衡延續性與破壞式創新

2003

#新組織

  新分工

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

亨利·切斯布羅(Henry Chesbrough

2000年代初全球化加速

技術複雜度與研發成本攀升

突破封閉式研發效率瓶頸

如何加速創新並降低風險?

企業合作模式分析

透過授權/合資/外包實現創新分工

改變企業研發模式(如樂高粉絲共創)

未探討智慧財產權管理難題

2004

#新市場

 新產品

 新服務

 新需求

 新價值

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

金偉燦

W. Chan Kim)、

芮妮·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

2000年代紅海競爭惡化

同質化市場利潤下滑

開拓無競爭市場空間

如何兼顧差異化與低成本?

價值曲線分析工具

重構市場邊界可創造新需求(如Airbnb

提供市場定位新典範

未說明藍海市場的持續性維護方法

2009年

#新設計

 新產品

 新服務

  情感

  價值

設計力創新(Design-driven Innovation

羅伯托·維甘提(Roberto Verganti

2000年代末體驗經濟興起

功能導向創新效益遞減

突破產品功能競爭框架

如何創造產品情感價值

設計案例研究

消費者購買「意義」非僅功能(如Swatch

推動設計思維融入創新管理

未量化衡量情感價值的市場影響力

2017年

#新設計

 新產品

 新服務

 新需求

創新用途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Clayton Christensen

2010年代顧客需求多元化與產品同質化加劇

傳統市場調查無法精準預測顧客行為

以「顧客雇用產品完成任務」為出發點,重新定義創新設計與市場競爭

為何顧客會選擇某產品/服務?

如何精準對接顧客需求

案例歸納、顧客訪談、情境分析

創新應聚焦顧客在特定情境下欲完成的「用途」,產品/服務是被「雇用」來解決任務

幫助企業開發更貼近真實需求的產品,重新界定競爭範疇

需深入理解顧客情境,難以量化,且不同市場用途定義有主觀性

                

理論名稱(年份)

時代背景

欲解決的核心問題

1.          創造性破壞(1942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重建期。

解釋經濟循環波動與產業更替機制

2.          創新七大來源(1985

全球產業競爭加劇

系統化追蹤非技術創新的機會來源掃

(描意外事件→分析不一致→重組程序需求)

3.         技術採用生命     週期     (1991

個人電腦與數位技術崛起

新技術普及過程中的市場斷層問題

4.          知識的螺旋(1995

日本企業知識管理典範時期

組織如何系統化累積與轉換隱性知識

(社會化→外化→組合→內化)

5.          破壞式創新(1997

網際網路衝擊傳統產業

解釋新進者如何顛覆成熟市場

6.          開放式創新(2003

研發成本攀升與技術重複運算(迭代)加速

突破封閉式創新的效率瓶頸

(外部創意蒐集→內部驗證→市場協作)

7.          藍海策略  2004

全球化導致同質競爭惡化

企業如何跳脫血海競爭創造新需求

(消除→減少→提升→創造)

8.          設計力創新(2009

消費市場進入體驗經濟時代。

產品功能趨同下的差異化突破路徑。

9.          創新用途

2017

數位化、全球化與科技顛覆加速的消費時代

傳統以需求功能為核心的創新方法失靈,企業難以精準掌握顧客選擇標準,需轉向「用途」為核心,洞察顧客在特定情境下,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提升創新成功率


新理論5W1H
#What(創新本質)
  • 機會層面:系統化追蹤七大非技術來源。 (Peter Drucker)
  • 經濟層面:創造性破壞驅動產業循環 (Joseph Schumpeter)
  • 市場層面:開創無競爭的藍海市場。(W. Chan Kim)
  • 價值層面:賦予產品情感意義(Roberto Verganti)
#Why(創新動因)
  • 經濟生存:避免被創造性破壞淘汰 (Joseph Schumpeter)
  • 效率需求:解決程序瓶頸(如貨船裝卸閒置問題)
  • 市場擴張:跨越技術採用鴻溝 (Geoffrey Moore)
  • 價值突破:從功能性到情感性需求(Roberto Verganti)(Clayton Christensen)
         探討「創新的必要性與驅動力」:
  • 經濟循環論:Joseph Schumpeter指出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擴張與衰退的內生動力
  • 生存競爭論:Clayton Christensen強調不顛覆即被顛覆的產業替代邏輯
  • 知識轉化論:Ikujiro Nonaka主張隱性知識外顯化是組織持續創新的基礎
#How(實踐方法)
  • 重組要素:新舊生產要素組合 (Joseph Schumpeter)
  • 跨越缺口:聚焦早期大眾實用需求 (Geoffrey Moore)
  • 共建生態:如樂高創意平台的外部協作(Henry Chesbrough)
  • 知識螺旋:SECI四階段轉換模式(Ikujiro Nonaka)
#Who(創新主體)
  • 企業家:強調企業家重組生產要素的角色 (Joseph Schumpeter)
  • 組織全員:任何能有效利用資源者皆可創新 (Peter Drucker)
  • 採用者群體:區分創新者(2.5%)/早期採用者(13.5%)/早期大眾(34%)/晚期大眾(34%)/落伍者(16%)等(Geoffrey Moore) 
  • 知識工作者:聚焦個人與組織的知識轉換者(Ikujiro Nonaka) 
#When(時機關鍵)
  • 景氣衰退期:創造性破壞理論的觸發時點 (Joseph Schumpeter)
  • 技術斷層期:破壞式創新最佳切入時機 (Geoffrey Moore)
  • 知識飽和期:需透過SECI模式轉換知識形態 (Ikujiro Nonaka)
  • 認知轉折期:如中產階級興起帶動消費模式改變(Roberto Verganti)(Clayton Christensen)
#Where(發生場域)
  • 產業結構:市場結構改變觸發創新 (Peter Drucker)
  • 組織邊界:開放式創新打破企業圍牆(Henry Chesbrough)
  • 知識介面:內隱與外顯知識交互作用場域 (Ikujiro Nonaka)
  • 文化情境:設計力創新需融入社會脈絡(Roberto Verganti)
理論演進軌跡分析
    從1942到2017年的理論發展,呈現三大轉向:
  • 主體擴散:企業家→全員→消費者參與
  • 焦點轉移:經濟循環→知識管理→體驗價值
  • 方法進化:封閉式創新→開放協作→生態共建
這些理論形成互補關係共同構成創新管理的完整路徑
企業可依據自身階段與目標,靈活整合理論,打造具備持續競爭力的創新體系
  1. Joseph Schumpeter(1942)為何創新(動機) → 
  2. Peter Drucker(1985)從何處找機會(來源) → 
  3. Ikujiro Nonaka(1995)如何知識轉化(方法) → 
  4. Geoffrey Moore(1991)如何市場化(落地)
  5. Clayton Christensen(1997)、Henry Chesbrough(2003)如何突破(顛覆/開放)
  6. W. Chan Kim (2004)如何避戰(策略)
  7.  Roberto Verganti(2009) 如何價值躍升(意義)
  8. Clayton Christensen(2017)  如何發現新用途(再創造)
  9. 我 & AI(2025)如何協同跨生態系統(共創)
  • 動機解決複雜社會與產業挑戰,追求多元價值(經濟、社會、環境)

  • 機會來源生態系統內外部連結,數據洞察與多元需求碰撞

  • 知識轉化方法AI與人協作跨界知識融合,開放平台驅動。

  • 市場化生態系統價值共創與規模化擴散

  • 突破AI平台重塑市場生態模組化設計產品與服務、數據驅動決策與創新

  • 避戰策略跨界合作,共創新市場空間

  • 價值躍升意義再造與體驗升級,從功能到情感與社會價值

  • 新用途新用途發現、生態系統實驗場域,持續創新循環。



2.5W1H
  • What:創新是什麼?創的本質
創新是企業透過新原料(資源)新技新方法(製程)新設計(需求)新組織經營模式新市場產要素的重組,創造新的產品組合或服務,推動經濟循環與產業變革 
創新的本質在於打破拆解重組既有元素重新定義事物間的關係,並人的需求與感受出發,創造出全新價值 
  • Why:為什麼需要創新?
創新是企業生存與成長的關鍵動力,能回應市場變化抓住新機會突破競爭紅海創造差異化與新價值
  • How:如何實現創新?

創新方法包括: 重組生產要素知識轉換SECI模式: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組合(Combination)和內化(Internalization)、跨越技術採用鴻溝開放式創新設計驅動藍海策略等具體策略與流程

  • Who: 誰參與創新? 

創新主體包括:企業家、組織、團隊、使用者、跨部門協作、外部合作夥伴 

  • When:創新發生在何時?
  • 創新時機來自於意料之外的事不一致的情況程序需要的創市場結構改變人口變動認知改變新知識的應用等7大來源
  • Where:創新發生在哪裡?
創新可發生於企業內部、產業鏈、跨產業、全球市場,也可在特定場域(如地方、社群、平台)展開
創新知識在特定時空下,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話與共感中產生。 
「場」(Ba的概念,是結合了實體虛擬心理空間,是知識螺旋放大的基礎。

 

3.研究
  • 構面取向 (What): 創新的組成?
創新由多種生產要素知識組成。 
  • 邏輯向  (Why) : 為何需要創新?
創新是企業持續成長與避免淘汰的關鍵。
  • 流程取向(Process):  創新的過程?
創新技術/知識轉化擴散過程或路徑。
  • 類型向(Typology: 及策略?
        根據創新特性創新技術市場的影響程度分類

----------------------------------------------------------------------------------------------


野中郁次郎認為知識是一種多元的概念,具有多層次的意義。

知識牽涉到信仰、承諾與行動等,

可分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造理論有三個構面與一個準構面,

分別為「認識論」「本體論」「時間與活動」、以及「有利的組織情境」等:

  • 認識論(what)
建基於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以及隨之組合而成的四種知識轉換類型: 
1.社會化(socialization)、 
2.外化(externalization)、 
3.結合(combination)、 
 4.內化(internalization
  • 本體論(who):區分為個人、團隊、組織到跨組織間
  • 時間(when)與活動(what):分為五階段:
1.分享內隱知識、 
2.創造觀念、 
3.確認觀念、 
4.建立原型、 
5.跨層次的知識擴展
  • 有利的組織情境(where):提出五種有利於知識創造的狀況——
1.意圖、2.自主權、3.波動/創造性渾沌、4.重複、5.多樣才能 
這四個構面共同組成所謂的「組織知識創造過程模式」


------------
資料來源:
2.創新矩陣與產品創新的關鍵思維

3.野中郁次郎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7%8E%E4%B8%AD%E9%83%81%E6%AC%A1%E9%83%8E

4.郭兆鳴、何建德(2023) 【論文】客戶參與的產品創新模式:研磨業問題解決實務分析產業與管理論壇25-2()P4-27

https://www.if.itri.org.tw/ArticleView.aspx?v=181

  • Abernathy & Clark1985)利用市場知識技術能力的結合
提出了規律性創新、利基創新、革命式創新、結構式創新四種創新類別;
  • HendersonClark1990)以元件層級結構層級
將創新分為漸進式創新、突破式創新、結構式創新、模組式創新;
  • Chandy & Tellis1998)則是以產品涉及的技術新穎性高低與關鍵客戶需求程,對創新進行二維式分類。

參考書目:

  • Joseph Schumpeter

Joseph Schumpeter (2024)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破解經濟周期謎團!從信貸市場到結構性改革,現代企業思想之父的創新理論與現代應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5887?sloc=main

Joseph Schumpeter (2015)經濟發展理論(創新之父熊彼得‧百年經典重譯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1487?srsltid=AfmBOoqqqpcRcKiq38QEbVVsq7CrdgrsM3yOipMU1khEjbTUp_9180t4

Joseph Schumpeter (2009) 經濟發展理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43670?sloc=main

  • Peter F. Drucker

Peter F. Drucker (2025)創新與創業精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016?srsltid=AfmBOoqqlMa1Offx7RV_6K8H-NwVI5vXdgDzZfsvAUabXkpppsuKIEIh

  • Geoffery A. Moore

Geoffery A. Moore (2000)跨越鴻溝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00013?sloc=main

Geoffery A. Moore (1998)大金剛法則-投資高科技公司贏的策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00518?sloc=main

Geoffery A. Moore (2002)大金剛法則-投資高科技公司贏的策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06169?sloc=main

Geoffery A. Moore (2021) 龍捲風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33419?srsltid=AfmBOoo91eurRSh0uusgaRsnxf6DxG46O4k2TePrQQURW4vfoGpEE2OQ

Geoffery A. Moore (2007)企業達爾文:如何能永遠創新?思科等百家企業印證的14種成功創新類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3073?sloc=main

Geoffery A. Moore (2001)斷層線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42504?sloc=main

  • Ikujiro Nonaka

Ikujiro Nonaka(2006)創新的本質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3017?sloc=main

Ikujiro Nonaka(2011)北京的蝴蝶,東京的蜜蜂:了解創新的最後一本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23137?sloc=main

Ikujiro Nonaka (2016)全員經營學:翻轉企業的DNA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3795?sloc=main

Ikujiro Nonaka(2021)共感經營:從企業內部共鳴出發,建立消費者認同,拓展市場新商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4378?sloc=ms2_6

Ikujiro Nonaka(2024)「失敗の本質」を超えて 安全保障を現場から考え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M010207599?sloc=main

  • 野中郁次郎(簡體版)

野中郁次郎(1999)日不落行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00248?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10)日產,這樣贏得世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716492?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12)知識經營的魅力︰知識管理與當今時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824965?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16)生存:美國海軍陸戰隊逆襲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397996?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19)本田宗一郎:「原始人」的經營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659346?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19)創造知識的企業:領先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686789?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19)創造知識的方法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694762?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20)創新的本質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11942

野中郁次郎(2022)創造知識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74801?sloc=main

野中郁次郎(2024)直觀的經營:哲學視野下的動態管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2010694

野中郁次郎(2024) 世界を驚かせたスクラム経営 ラグビーワールドカップ 2019 組織委員会の挑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M010183334?sloc=ms2_6

野中郁次郎(2024)數智時代的知識管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2026991?sloc=main

  • Clayton Christensen

Clayton Christensen(2022) 創新的兩難【20週年暢銷經典版】+破壞性創新的兩難:科技創新的實例與理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8603?sloc=main

Clayton Christensen(2017)

  • 《創新者的DNA》:任何人都能養成創新思考的技巧與習慣
  • 《創新者的解答》:企業內攸關成敗九大關鍵決策一次解答
  • 《創新者的修練》:預測產業變化競爭生態,做出最佳策略選擇
  • 《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顧客買的不是你的商品,而是解決他的問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0291?sloc=main

Clayton Christensen(2020)繁榮的悖論:如何從零消費、看似不存在的市場,突破創新界限、找到新商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625?sloc=main

Clayton Christensen(2024)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全新增修版):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0069?sloc=main

  • Henry Chesbrough

Henry Chesbrough(2007)開放式經營──創新獲利新典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81727?sloc=main

  • W. Chan Kim

W. Chan Kim, Renée Mauborgne(2021) 藍海策略增訂版:再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cat/all/key/Blue%20Ocean%20Strategy%2C%20Expanded%20Edition%3AHow%20to%20Create%20Uncontested%20Market%20Space%20and%20Make%20the%20Competition%20Irrelevant

W. Chan Kim, Renée Mauborgne(2018)航向藍海:突破價值成本邊界,開創新市場的策略行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2934?sloc=main

  • Roberto Verganti

Roberto Verganti(2018)設計力創新(新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315?sloc=main

Roberto Verganti(2019)追尋意義:開啟創新的下一個階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795?sloc=ma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