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 𣊬競爭時代的來臨~ 


  • Charles Fine
每一個產業都有自己的「演化生命週期」,而這個週期是長是短,依各產業推出新產品、採行新流程新企業結構速度而定。

一家企業的生或死取決於該企業的「供應鏈策略」,也就是說,企業能不能與供應商經銷商策略盟友等建立良好的關係,攸關企業的競爭優勢。

  • Rita Gunther McGrath
《 瞬時競爭策略 
分析跨行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從6大要素重新架構競爭策略,包括: 
  1. 持續再造
  2. 快速撤離衰退產業、
  3. 調配資源提升靈活度
  4. 培養創新力
  5. 新領導策略和
  6. 發揮個人技能。

以往大家認為,策略創新是兩種獨立的學科,在研究和實務上都是分開的。
策略的目的是在定義完善的產業中找到有利位置,接著利用可持續競爭優勢;
創新則是為了創造新的事業,一般認為是獨立在事業核心之外的。
...

策略的終極目標從「追求可持續優勢」改成「追求瞬時優勢」也是很大的挑戰。

...
  • 世界變化很大,瞬時優勢基本上反映的是跟可持續優勢完全不同的競爭環境。
  • 企業從穩定是典範,移轉到持續變化才是常態的環境;
  • 割捨業務並不尋常,移轉到割捨業務變得很常見;
  • 從資源基本上被公司內有權力的人所掌控,移轉到必須讓獨立於權力架構之外的組織來決定如何配置資源;
  • 創新是隨機發生,移轉到創新必須是企業該有的系統化能力
  • 從領導人因善於規劃而獲得獎勵,移轉到領導人被獎勵是因為能依據新資訊而迅速調整與執行
  • 從個人職場生涯像是在爬樓梯,移轉到以任務導向為主的世界,做完一個專案計劃後,再接另一個專案。


策略轉折點競爭優勢

葛洛夫(Andy Grove)在他的經典之作《10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介紹策略轉折點(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的概念。

葛洛夫指出,「策略轉折點是指一個企業的基本構成要素即將發生變化的時候。」許多人的確是以這樣的方式體驗到轉折點──就在此刻一切出現不可逆的變化。

Rita Gunther McGrath 策略轉折點源自系統性的過程,不會是一夕之間突發的轉變,也不是隨機事件,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它不僅會顛覆事業經營的基本假設,當企業進行轉型時,過去所有可行的制度與流程,都有可能反過來成為變革最大的阻礙。

轉折點的發展有4個基本階段,包括:

1.炒作期(hype)    、2.輕視期(dismissive)

3.形成期(emergent)4.成熟期(maturity)

過程近似於技術如何商品化的技術成熟度曲線(Gartner Hype Cycle)

管理者「看見」策略轉折點已經出現的方法,包括: 

  • 重視第一線人員所察覺的市場變化
  • 組織納入多元觀點
  • 進行各種嘗試與實驗
  • 積極創新
  • 勇於承認無知與錯誤
  • 接受「改變正在發生」的事實

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創新與創業精神》中提出,
創新的機會來自於以下7項來源,同樣也適用在思考策略轉折點的發生:

1. 意料之外的事件:包括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敗,與意外的外部事件。
2. 實際狀況與預期狀況之間的落差
3. 基於程序需要的創新:像是流程中的瓶頸或關卡
4. 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的改變出其不意地發生
5. 人口統計數據觀察到的變動:例如少子化、高齡化,造成人口結構改變
6. 認知、情緒和意義上的改變:像是社會由追求快時尚轉變成追求永續等等。
7. 新知識:包括科學的與非科學的

這些未必是你的組織已經習慣或者正在運用的方法,但若要避開威脅、掌握機會,就必須學習並開始落實。

轉折點發生前總有一段晦澀不清的醞釀期,預見趨勢最關鍵的時間段,就在「策略自由度」「訊號強度」兩條線的交會點,這是「最佳警訊」階段,若能在這個還看不清的早期階段,確認領先指標,搶在出現轉折點、不得不做之前,即判斷出可能的「零點事件」,預先培養能力,此時會最可能成功!

要有效因應策略轉折點,答案並不會來自於神來一筆的聰明靈感,企業必須適應與開發市場,並非把現在做的事藉由優化做得更好,而是要做出不一樣的事,也就是發展創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4024?sloc=main_mb


Rita Gunther McGrath提出「創新精練階梯」的做法,幫助管理者鍛鍊組織的創新精練度,一階、一階地踏上機會的峰頂。

創新精練階梯(Innovation Maturity Scale)

  • 第1階、極度偏向應用能力(Bias toward Exploitation):

非常重視維持現有優勢,處於穩定市場。

  • 第2階、創新劇院(Innovation Theater):

初期熱烈討論創新,但很快回復原狀,一如既往。

  • 第3階、局部創新(Localized Innovation):

少數單位推動創新,一旦主事者換人或是挫敗發生,將無疾而終。

  • 第4階、視情況創新(Opportunistic Innovation):

創新得到組織較多的關注,優先任務還是日常工作。

  • 第5階、新興的精練度(Emergent Proficiency):

開始運用創新指標追蹤,有獨立的資金與流程。

  • 第6階、逐漸成熟的精練度(Maturing Proficiency):

創新成為高階主管報酬與升遷討論的重要標準。

  • 第7階、策略性創新(Strategic Innovation):

創新成為公司核心價值與使命。

多數員工意識自己在創新流程的角色。

  • 第8階、掌握創新(Innovation Mastery):

公司致力於創新,並成為業界標竿。

創新的做法制度化。





—————

資料來源:
1. Charles Fine
 Charles Fine(2000)脈動速度下的決策者
,大塊文化
 (Clockspeed winning industry control in the age of temporary advantage)

2.Rita Gunther McGrath
Rita Gunther McGrath(2015)瞬時競爭策略:快經濟時代的新常態,天下雜誌

Rita Gunther McGrath(2022)策略轉折點競爭優勢:建立弱訊號敏感度,掌握策略自由度,突破產業框架,搶先在新的競技場創造成長,天下雜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4024?sloc=main_m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