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 STS X Innovation (整合經典理論) _芻議 


#科技與社會理論

技術決定論(1900s–1960s)、科技社會建構論(1984年)、

行動者網絡理論(1986–1990s)、技術政治理論(1986年)、

批判技術理論(1991年)、具身科技理論(1990s–2010s)

技術中介理論(2005–2010s)、責任導向創新理論(2010s–至今)

#創新理論

創造性破壞(1942年)、創新七大來源(1985年)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1991年)知識螺旋理論(1995年)、破壞式創新(1997年)

開放式創新(2003年)藍海策略(2004年)設計力創新(2009年)

創新用途(2017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科技與社會理論與創新理論的交匯

  • 整合目標與基本邏輯
#目標:

建構一個能夠同時處理「技術如何發展」與「技術如何被社會採用、創新與治理」的理論框架。  

#核心邏輯:

科技與社會理論  

闡述技術如何「生成、形構、交織」於社會脈絡中。

創新理論 

闡述創新如何「起源、擴散、變革」產業與市場結構。 

整合焦點 

「技術如何被創新實踐與社會建構同時驅動、限制與再造?」 


  • 整合架構圖(三層整合)科技-創新整合金字塔 

▃▃▃▃▃▃▃▃▃▃▃▃▃▃▃▃▃▃▃▃


頂層
是治理與永續策略

第三層:社會治理與倫理導向(為何創新與對誰創新?)

→ STS理論:

     技術政治理論(1986年)、批判技術理論 (1991年) 

     責任導向創新(RRI)(2010s–至今)

→ 創新理論:

     開放式創新(2003年)、藍海策略(2004年)、設計力創新(2009年)  

核心問題:

     創新如何回應社會期望?避免被權力濫用與被排除在外?

     促進社會公平永續

-----------------------------------------------------

中層是技術網絡創新擴散

第二層:網絡協商創新擴散(技術如何被採用與再定義?)

→ STS理論:

     行動者網絡理論(ANT)(1986–1990s)、技術中介理論(2005–2010s)

     具身科技理論(1990s–2010s)  

→ 創新理論: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1991年)、破壞式創新(1997年)、創新用途(2017年)  

核心問題:

     如何跨網絡創新

     如何與使用者互動改變其用途與價值?

-----------------------------------------------------

底層是知識來源社會建構

第一層:技術生成與社會形構(技術從哪裡來?)

→ STS理論:

     技術決定論(1900s–1960s)、科技社會建構論(1984年)

→ 創新理論:

     創造性破壞(1942年)創新七大來源(1985年)知識螺旋理論(1995年) 

核心問題:

     技術如何在危機、文化、求、圖中被「發明」與「再創」?

▃▃▃▃▃▃▃▃▃▃▃▃▃▃▃▃▃▃▃▃


2.整合視角的研究議題

  • 從技術決定論到負責任創新

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自主發展的,而社會必須適應技術的變革。然而,負責任創新理念提出了不同視角,認為創新應為人類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這兩種觀點的對話反映了科技與社會關係理解的演進:從技術主導論轉向更加平衡的互動觀。

技術決定論者的觀點受到挑戰,現代科技社會研究更強調科技發展並非遵循固定邏輯,而是受到複雜社會因素影響。

  • 社會建構與開放式創新的互補

社會建構論認為技術是被社會因素塑造的,而開放式創新強調引入外部創新能力。 

兩者在理念上高度契合:開放式創新實踐了社會建構論的理論主張,通過擴大參與主體,使技術發展更好地反映多元社會需求。

  •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知識螺旋的融合

行動者網絡理論關注人與非人行動者如何在網絡中互動,而知識螺旋理論探討知識如何在組織中流動與創造。 

將兩者結合,可以更全面理解知識如何在包含人與技術的網絡中創造與轉化,為創新管理提供更豐富的理論框架。

  • 批判技術理論與破壞性創新的對話

批判技術理論關注科技設計過程中的權力不均現象,而破壞性創新理論說明如何通過新技術打破現有市場格局。

這兩種理論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破壞性創新如何重塑權力結構,以及如何將批判視角納入創新過程,確保技術變革帶來更公平的結果。

 

3.整合視角的實踐應用

  • 設計導向的負責任創新

將設計力創新與負責任創新結合,可以形成一個以人為本、兼顧社會責任的創新框架。這種方法不僅關注創新的市場價值,也重視其社會、環境影響,通過設計思考的方法論實現更負責任的創新過程。

  • 開放網絡中的知識創造

開放式創新與行動者網絡理論、知識螺旋的結合,提供了理解複雜創新網絡中知識如何流動與創造的新視角。在這種框架下,創新不再局限於單一組織內部,而是在由人、組織、技術和制度構成的網絡中進行。

  • 藍海創新的社會嵌入

藍海策略主要關注市場視角,但結合社會建構論的視角,可以更深入理解藍海市場的形成過程是如何受到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的。這種整合視角可以幫助企業在尋找藍海機會時,更好地考慮社會文化脈絡,實現更可持續的差異化優勢。

 

4.結論與展望

科技與社會理論與創新理論之間存在著豐富的整合可能性。

從技術決定論到社會建構論,從創造性破壞到負責任創新,這些理論的發展軌跡反映了我們對科技與社會關係理解的日益深入和複雜化。

整合這兩大理論群的核心價值在於:

提供一個更全面、多維的視角,同時關注技術的社會塑造過程和創新的社會影響。這種整合視角不僅有助於豐富理論研究,也能為實踐者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實現更負責任、更具影響力的創新。

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索這些理論在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慧、生物技術)中的應用,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為應對全球挑戰提供更有力的理論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