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_台積電的人工智慧策略 》
1.智慧製造。
2.善用科技讓維運更聰明。
3.推動工作型態現代化。
4.供應鏈數位化。
5.引進現代化技術架構。6.雲原生設計。
台積IT在2022年公開了這套自建K8s的技術架構。
台積IT的下一階段發展戰略,加速邁向全面性數位卓越。
台積IT下一階段的新目標「數位卓越」,要站在過去幾年數位轉型的成果上來發展,也就是以「跑在程式碼上的晶圓廠」的基礎,在全球製造卓越、技術研發和商業營運上,以「範圍更廣」、「涵蓋更深」、「雙倍加碼AI」、「步調更快」等四大卓越原則,來持續改善。
- 第一是「資料探索和治理機制」,像是集中式資料探索機制、資料血統分析、資料架構和所有權管理、資料安全控管等。
- 其次是要「打造自助式分析工具」,提供如自助探索用的儀表板和視覺化工具,也要能支援重度分析者的程式化操作需求,
- 第三個方向是「提供資料建模和語意層」,可用來將原始資料,轉換成貼近業務也容易重複使用的資料產品,
- 最後一個面向是要「有確保資料完整性的機制」,像是資料可觀察性的處理流程,自動化的資料驗證機制等。
- 2011年,就將AI技術引進晶圓製造,積極發展各項大數據應用和平臺,資料平臺也不斷演進改版。
- 2022年的台積IT數位轉型目標,更瞄準了全面智慧化挑戰,要強化資料處理、智識萃取、規模化(如AI服務平臺化、產品化,來擴大AI應用規模和廣度)以及AI應用的全球維運與安全。
- 2023年5月推出了一款AI夥伴tGenie,可以回答問題、提供資訊,也能執行一些指令,或是設定提醒事項、翻譯語言、幫忙計算數學問題等。
- 2024年開始爆發強勁的算力需求,2025年的GPU算力需求是2020年的好幾倍之多。
台積AI應用需求也是年年增加,從模型技術或機器學習功能的需求,都是一年比一年成長。
- 2025年對AI推論需求更暴增,平均一周需要的模型推論需求,就比2024年的平均每周需求量,多了一倍,這些數據都反映出台積全力發展AI的力道。
- 2023年是第一階段,要借重全球LLM經驗,善用雲端LLM的知識和能力,快速打造出一般性的GAI應用,像是個人助理tGenie或程式碼開發助手。
- 2024年進入第二階段,要發展「量身定做專業知識的LLM」(LLM Tailored Expertise),結合了台積自己獨有的資料,開始建置本地端執行的專用型大型語言模型,來解決特定任務的需求,像是知識管理AI助手,數位客服,內部服務臺(Helpdesk)等。
- 接著,2024年後續進入第三階段的發展,要讓「LLM與系統互動」,可以透過自然語言對多個系統下命令,來提高效率,像是用自然語言來輔助問題分析、故障排除等。
- 到了2025年到2026年,台積IT的LLM發展進入了第四階段,新的目標是「LLM和系統協作」,要善用LLM和台積的系統無縫協作,將複雜的任務,轉換成單一流暢的處理程序。現在當紅的代理型AI技術,正是台積GAI第四階段發展的重點。
從「跑在程式碼上的晶圓廠」到「全面邁向數位卓越」發展戰略,過去兩年多來的數位轉型,IT成為台積電全球製造的核心關鍵,重要性更是年年不斷提高,GAI時代崛起,帶來了許多快速演進的新技術,像是代理型AI,成了台積IT解決全球化擴廠挑戰的新武器。
3.【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3】
目標是讓工廠製造,更全面地自動化和自主化,減少人為介入,讓所有工廠、生產 盡可能靠IT系統來處理。
2.第二個發展方向是「善用邊緣運算即時反應和防禦」。
若能即時搜集全球各地工廠最細緻的資料,就能即時反應,也能協助當地員工處
理。
3.第三個IT解決方向則要打造「現代化數據平臺,推動數據驅動決策」。
隨著資料量越累積越多,工廠也升級到更高程度的自動化作業後,工程師需要處理 的問題其實更加的複雜,因此,需要一個數據平臺和分析平臺,協助產線工程師更
有效地分析工廠狀況。
4.最後一個方向是,「靠IT打造更好協作的數位工作環境」。
- 專業知識交換挑戰。
- 跨語言和文化的理解門檻。
- 新人培訓和上手成本昂貴。
2.第二階段是知識管理階段。
3.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要知識應用階段。
- 第一類核心技術是基礎模型,像是商用或開源的LLM、VLM或LMM等,台積IT只用達到SOTA等級的模型來測試,減少因模型能力不足的干擾。
- 第二是要有一套模型微調客製化技術,可依據不同應用來優化模型。
- 第三類技術是RAG和各種代理技術框架。
- 第四類核心技術則要有一套知識捕捉和處理機制,像是ETL處理流程、OCR技術、NLP技術、文件排版分析等,才有能力將既有資料整理成AI看得懂的形式。
- 知識捕捉後,要搭配一套知識儲存和呈現機制,像是向量資料庫、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知識萃取層等機制,這是第五項核心技術。
- 最後還有一套LLMOps和監控技術,包括模型生命周期的管理工具和系統效能監控機制,尤其日後越來越多AI代理的互動,API和LLM間的互動會更加複雜,需要及早建立一套監控機制。
- 第一是製造專業術語,如FinFET指鰭式場效電晶體。
- 第二是內部自訂用語,像是平臺工程處簡稱PLED。
- 第三類則是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慣用語(Idioms),像是「產品ramp up」指產品進入量產階段。
- 最後一類是行話(Slang/Jargon),像是「洗衣板」指波浪形石墨,「卡哩卡哩」不是零食而是五金工具的棘輪扳手。
- 建立了一套集中式,可以動態更新的企業術語資料庫還不夠,
- 台積IT還搭配了一套細緻的使用權控制。
- 因為不同部門的有些行話,可能屬於機敏性內容,因此,這個內部的企業術語庫,也需要角色權限控管(RBAC)機制,提供更精細的術語存取控制。使用者查詢這些行話時,還會依據他的權限來呈現個人化的檢視畫面,更搭配AI主動推薦用戶所從事活動的相關數據。
- 行話會隨著使用過程和技術發展產生變化,術語資料庫也具備版本控管,可以追蹤行話的演變。
- 未來希望用生成式AI打造一個新人的隨身教練,可以全天候解答各種問題。
- 另外,也能用生成式AI從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中,自動產生互動式培訓教材,提供資深人員參考和修改,不用從無到有自己寫。
- 進一步再搭配AR/VR設備提供逼真的模擬培訓環境,在辦公室就能操作,來降低培訓成本。
- 搭配這些數位化的培訓做法,就可以依據員工背景、職位和學習效率等,來量身定做各自的學習路徑。
4.【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4】
台積IT打造成功AI服務的實戰心法,從流程、平臺到協作模式大公開
如何打造出一隻成功的AI服務,有一套自己的心法和跨部門協作的開發流程,
對成功AI服務的定義,從四大面向來思考。
開發策略是以終為始,先思考什麼是成功的AI產品,這是他們打造任何AI產品的設計起點,從四大面向來思考AI產品的成功條件,
- 不只要評估「成效」,
- 還會考慮「使用體驗」,
- 「使用者採用率」,
- 以及最後一項「擴充和適應力」。
AI開發平臺架構示意圖,包括:
- 機器學習開發平臺、
- 維運類機制,
- 評估類機制、
- 部署類機制等。
打造AI服務常用四大類技術,包括:
- 語言類AI技術、
- 視覺類AI技術、
- 優化類AI技術和
- 數值類AI技術。
從AI服務開發實戰中,歸納出這四大挑戰。
從實戰經驗中,歸納出四大挑戰,包括了:
- 問題界定的挑戰,
- 分段進行(Phasing)的挑戰、
- 規劃的挑戰和
- 導入的挑戰。
開發AI服務的六大流程,
- 從專案發起,
- 原型,
- 驗證,
- 模擬,
- 產品開發到
- 部署。
有一套嚴謹的AI服務開發流程,分為六個階段,- 先從專案發起階段開始,先要確定商業目標同時就要評估可能的成本。
- 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雛形開發階段(Prototype),進行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最小單位的AI元件或功能實作,
- 再來進行第三階段的驗證,這也是測試執行(Trial Run)階段,像是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來驗證,或用已知案例來評估可行性。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就是一個POC概念驗證的過程。
- 先從專案發起階段開始,先要確定商業目標同時就要評估可能的成本。
- 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雛形開發階段(Prototype),進行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最小單位的AI元件或功能實作,
- 再來進行第三階段的驗證,這也是測試執行(Trial Run)階段,像是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來驗證,或用已知案例來評估可行性。
4.通過概念驗證後,就進入第四階段,前測執行(Pilot Run)的模擬階段,這 個階段跟測試執行最大不同是,會嘗試在類似正式上線的測試環境中模擬執 行,也會用正式資料來驗證要前測的AI功能,甚至會找一些使用者來試用。
開發團隊在第三、第四階段也會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微調。
5.第五階段是Production階段,前後端團隊要完成這隻AI服務需要的各項開發 工程和架構。 6.最後一步,第六階段是部署,會整合所有的系統監控功能,包括:異常偵測,都 在部署階段整合到這隻AI服務中,來確保正式上線所有功能的正常運作。
開發團隊在第三、第四階段也會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微調。
打造AI服務,台積IT和使用者單位等不同角色展開來回多層次的團隊協作。
- 第一步是先進行使用者需求文件製作,由PM先和使用者族群討論需求,也會和內部AI專家討論這些需求,
- 由這些AI專家組成一個資料科學家團隊來參與概念驗證,利用最少的資源來測試一項技術、想法或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 接著展開開發程序後,開發團隊成員,如前後端工程師、UI/UX設計師、SRE人員都會參與,以產品化的角度來打造這一隻AI服務。
- 然後就進入使用者測試階段(UAT),PM會帶著AI服務的雛形,找來熟悉使用端的領域專家試用,參考他們的回饋意見來微調。
- 使用者完整確認過系統功能符合需求後,才會進入正式上線階段(Production),這個階段同樣會由資料科學家來確認所打造的AI服務功能符合標準後,就可以宣布正式推出這項AI產品,SRE也會提出配套的服務可靠性機制、備援機制等,再提供給終端使用者運用。
5.【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5】
台積IT組織5年三次大調整,要靠平臺工程讓DevOps創新再加速
台積IT2025組織分工,新設立了
「平臺工程處」(簡稱PLED)和 「數位卓越與創新處」(DEID)。
需要設立服務內部IT的「平臺工程部門」?
因為這是提高DevOps生產力,兼顧合規和資安的關鍵。
DevOps常見的共同挑戰,由平臺工程團隊負責解決。
(全引用) 資料來源:
1.【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1】
台積IT數位轉型下一步,四大原則加速邁向數位卓越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70499
2.【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2】
台積IT怎麼用GenAI?生成式AI發展路線圖首度大公開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70501
3.【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3】
全球擴廠三大難題,台積IT如何善用GenAI因應的關鍵(超長文)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70256
4.【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4】
台積IT打造成功AI服務的實戰心法,從流程、平臺到協作模式大公開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70512
5.【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5】
積IT組織5年三次大調整,要靠平臺工程讓DevOps創新再加速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702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