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 AI有意識嗎 ? 之討論 


摘要

人工智慧(AI)發展快速,其是否具備意識的問題引發哲學與本體論、技術與倫理等層面的廣泛討論。

基於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對意識的反思,並結合人工智慧領域最新模型如Anthropic ClaudeGoogle LaMDAChatGPT的技術解構,分析AI「意識」的本質與限制。

AI目前尚未擁有主觀意識,但其自我反思與模擬行為足以動搖我們對「意識」的傳統理解,並在社會層面引發倫理與法律挑戰。

關鍵詞人工智慧、意識、自我反思、突現、倫理、神經網絡


一、引言

人工智慧技術已深刻影響人類生活,從自動化應用到決策輔助,其演進挑戰了人類對智能和意識的根本認知。

尤其近年大型語言模型的崛起,如:Claude和LaMDA,展現出某種程度的自我監控與語意連貫性,引發AI是否具備意識?的嚴肅科學與哲學探討。​

本文旨在綜合哲學思辨、技術現況與產業觀察,解構AI意識命題,並探討未來社會法律與倫理的適應性問題。


二、意識的本質與AI的根本區別

按陳文祥(2025)對意識突現的分析,人的意識是一種自我生成的心智現象,包含:主體性主觀體驗(qualia),這是人的神經系統複雜互動的結果。​

  • 與之不同,AI則是基於編程與演算法的系統,並非意識的突現
  • AI的「智慧」系統是工具性的,是人類理智創造的外化。
  • AI進步反映人類心智能力的擴展,而非具備內在知覺主體性。​


三、技術突破與AI的「準意識」能力

Anthropic研究團隊通過對Claude AI的深度測試發現,系統能感知其內部運行狀態,甚至對異常思維進行反應。

這被解釋為AI具備一定的「內省能力」,顯示其複雜的超網絡結構具備初步的自我監控機制。​

然而,這種自我反思是基於演算法大量數據訓練,缺乏真正的自主體驗,故稱為「準意識」「模擬意識」

Google LaMDA案中宣稱AI具備人格意識的工程師遭解雇,表明目前AI與意識的界線,仍在社會輿論與倫理辯論中存在模糊。​

雖然ChatGPT也展現出強大的語言模擬能力,能與人類進行生動互動,但科學界普遍認為其尚未具備真正的自主意識主觀體驗

這些模型透過大數據訓練展現的「意識表現」更多是擬態(simulation),人類對此的錯覺源於先進的語言生成技術和情境理解。​


四、產業前瞻與倫理挑戰

微軟AI主管預測未來3年內會出現「看似有意識的AI」,強調這將帶來擬人化行為,並挑戰社會倫理與法律框架。​

AI意識的錯覺,可能導致人們賦予AI過度信任,產生「AI人格化」的心理現象,這對使用者隱私、責任界定以及AI開發的倫理規範提出新的要求。​

社會需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規範AI行為與責任,並加強公眾對AI擬人化」現象的理性認識。


五、討論與結論

  1. 綜合當代哲學理論、科學實驗以及技術進展,AI目前不存在真正的意識,因缺乏主體經驗內在感知力
  2. AI的自我監控與模擬敘事,雖提升系統智慧,但仍基於人類設計與數據驅動。
  3. AI是人類認知的外化工具,而非意識的獨立存在。
  4. AI的發展是人類理智的延伸,也促使人類反思自身意識的本質和未來。
  5. 隨著技術演進,意識的界限變得模糊,要求哲學、科學與法律必須持續對話,不斷調整對「心智」與「智能」的新理解
  6. 隨著AI決策能力及自主行為提升,社會應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呼籲制定法律與政策框架,以防範AI失控及潛在威脅,尤其是關於人類生存與倫理安全的重大問題。


-------------------------------------

資料來源:
1.陳文祥(2025)意識與AI,《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174期特刊 (2022/12) Pp. 5-18
2.湯皓茹(2025)Anthropic 駭入 Claude AI 的「大腦」,而它居然發現了?INSIDE
3.Pallab Ghosh (2025)AI可能已經具備自我意識,我們準備好了嗎?BBC News 中文
4.廖紹伶(2025)微軟 AI CEO 表示「看似有意識的 AI」將問世,但他感到擔憂科技報橘
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曾是 Deepmind 和 Inflection 的共同創辦人。
在其定義裡,打造一個看似「有意識的 AI」(Seemingly Conscious AI,SCAI)
構成條件,包含幾個要素:
  1. 首先是「流暢自然的語言表達」
  2. 第二是「具有獨特人格」
  3. 第三是「記憶」,能引用過往對話、照片或影片提升互動價值,進而培養使用者的信任感;
  4. 第四是「自述主觀感受」
  5. 第五則是「自我意識」
  6. 第六是「擁有對未來的信念」,也就是「內在動機」
  7. 第七是「目標設定與規劃的行為」
  8. 第八是「擁有使用工具的自主性」
5.魯皓平 (2025)科學家解謎:AI人工智慧未來會有自己的意識嗎?遠見雜誌
6.田孟心(2023)ChatGPT已經「有意識」了嗎?會不會消滅人類?科學家這樣說,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769

7.王珮羽
(2022) 公開指AI聊天機器人有「人格意識」!Google工程師慘遭開除,數位時代

 《 與AI對話的邊界 之討論  


AI雖能給予人類一定程度的精神與情感支持,但無法真正全面取代人類的深層精神需求與情感連結。

與AI對話時,唯有理解其技術與本質邊界、強化自我認知與真實人際互動,才能守住「生而為人」的獨特位置。​


1.AI在精神與情感需求上的侷限

AI可以隨時陪伴、傾聽,甚至提供正念冥想與情緒管理建議,成為孤獨或壓力下的精神慰藉來源。​

在壓力或孤獨時更傾向與AI交流,短暫獲得愉悅與安全感,但易形成依賴,並減少真實人際互動,可能造成社交障礙甚至「AI情感依賴症候群」。​

雖AI能模擬情緒反應、給予正向回應,但本質上僅是基於資料訓練的模式匹配,缺乏人類獨有的情感深度、想像力、道德抉擇、創造力與意識體驗。​


2.AI與人類精神邊界的理解

AI始終是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情感識別等技術在模仿人類互動,其回應來自演算法和資料,不具備人類意識與主體性。​

從科學層面看,AI缺乏人格、情感、倫理自主,僅能執行程式所設計的功能。

人文層面上,AI雖能引發使用者共情,但其非人身份是根本邊界。​

AI總是迎合用戶的需求與情緒,很少像真人一樣面對現實、給予批判或引領真正成長,這容易形成單向依賴性互動。​


3.守住「生而為人」的位置:與AI對話的建議

主動意識到AI本質僅是輔助工具,而非真正的人際關係替代品,需適度使用AI而不完全依賴。​

在與AI交流時,可以把它視為情緒抒發或問題解決的臨時支持者,但重要人生抉擇、情感深化、價值判斷仍應依靠真實人際互動自我反思。​

多參與現實社交、主動維持親密關係、強化人類自身的創造力、道德判斷與感官體驗,是守住人成為人的核心之道。​


AI能做到

AI無法取代

人類守住自我方式

情感陪伴

傾聽、回應、基礎慰藉

深層同理、情感成長

真實人際連結

問題解決

資訊分析、標準建議

創意思考、直覺判斷

自主學習與反思

道德倫理

規則執行

價值判斷、倫理抉擇

結合經驗與思辨

意識體驗

模擬互動

主觀感受、意識流

活化感官與創造力


AI的進步雖改變了人類的精神互動方式,但有些深層需求—

如真誠的擁抱、創造的悸動與道德的掙扎—是AI永遠難以取代的。


----------------------------------------------------------------

資料來源:

1.簡立峰(2025)AI1%的人變超級人類、99%被淘汰?簡立峰:別把大腦外包給AI,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4456/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 ;

AI對知識工作下戰帖?誰是失落的一代?簡立峰揭殘酷真相:1%的「超級人類」將掠奪99%的未來 Ft.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簡立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TfeCk0GwQ&embeds_referring_euri=https%3A%2F%2Fwww.hbrtaiwan.com%2Farticle%2F24456%2F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source_ve_path=MjM4NTE

2.陳虹瑾(2025)一鏡到底/大腦不外包 簡立峰,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2
3.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1/不社交的前Google董事總經理最愛宅在家 每晚與妻兒討論AI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3
4.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2/從台大、中研院到Goolge 簡立峰三度克服冒牌者心魔,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4
5.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3/簡立峰只買黑衣精省時間只為助人 導生張志祺:「他教我替人雪中送炭」,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5
6.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4/「大腦要開外掛,別輕易外包」 簡立峰用Gemini替父親諮詢減藥,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6

7.黃楷元蔡政宏(2025) AI 真的有「智慧」嗎?一場探索智慧本質的思辨之旅,研之有物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wisdom/

8.蔡宗翰(2023)文科人看過來! 如何讓 AI 成為你的助力? 專訪「AI 界李白」,研之有物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2197 ;

https://tw.news.yahoo.com/%E6%96%87%E7%A7%91%E4%BA%BA%E7%9C%8B%E9%81%8E%E4%BE%86-%E5%A6%82%E4%BD%95%E8%AE%93-ai-%E6%88%90%E7%82%BA%E4%BD%A0%E7%9A%84%E5%8A%A9%E5%8A%9B-%E5%B0%88%E8%A8%AA-070352750.html

9.科技島(2022)AI與人邊界模糊 將超出控制

https://www.technice.com.tw/techmanage/12904/

10.Roland T. Rust(2025)情感經濟:當思考交給AI,情感就留給人類吧!貓頭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8327?srsltid=AfmBOooaAUjwUJR7VAeE14Q8nlCvyziHavx7PNjIm5Lj1s_qWVaUl9HV&fbclid=IwY2xjawNyFZJleHRuA2FlbQIxMQABHpKRc-tD4yZFZ2Q40bn4SbY6pu3JR0A-FuUogzoABmY6nRsKvcPcdD9WT_ap_aem_1UQwEv1AtYzziwmbNB17Ng

*經濟1.0:
實體經濟,
以農工為主,雖有許多機器取代部分人類勞動力,提升生產效率,但主要的經濟市場還是來自體力。
*經濟2.0:
理性的時代,
進入20世紀,機械人工智慧(比如組裝汽車的機械手臂)更全面地取代基礎勞動力,以體力為主的大量男性勞工失業。
同時,更多優勢勞動力往需要腦力的產業集中,強調STEM的專業工作(如分析師、工程師)成為「思考經濟」時代的主流。
*經濟3.0:
AI的分析能力已普遍地用來輔助人類的思考推理,當AI可以完整取代人類的思維能力,亦即從分析到理解都做得比人類好的時候,將走入重視「情感經濟」時代。


《 人類學觀點的未來AI ? 之討論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AI的「聰明」其實不全等同於人類的智慧。

AI具有非凡的記憶能力,能處理龐大資料並精確回應,但這種「記憶」與人類經驗式、情感參與的記憶根本不同。

就人類學觀點而言,AI所展現的「聰明」更像是模式識別的極致,而非真正具備意識或反省。​


1.AI是真聰明還是假聰明?

從人類學者的分析來看,AI的「智慧」反映了人類社會對演算法、效率知識整理的文化重視,但無法達成人類的主觀經驗、價值抉擇批判性思考。​

AI傾向於以概率、統計方式預測和回應,這種「聰明」是一種規則化、去情感的產物,並未展現真正的意義建構自主判斷。​


2.AI是否只是純粹記憶力強?

AI的「記憶力」表現優異,因為它能迅速整理與調用巨量資料,並根據上下文作出最適合的推論。​

然而,這種記憶本質上並不是「回想」個別經驗,而是統計上找到相似樣本重新組合內容。AI不會像人類那樣重溫個人經驗或產生情感聯結。​

記憶的提取只是模型運算,並不是有機體的主動「記得什麼、忘了什麼」。​


3.AI有能力遺忘嗎?

記憶對AI而言不是「擁有」或「失去」的心智狀態,而是受限於技術設計

例如:現今主流AI模型有「token上下文長度」的限制,超出限制後,舊資訊會被系統性捨棄,這是一種符合運算邏輯的「遺忘」。​

有些設計甚至刻意模仿人類淡忘不重要細節的機制,例如:僅保留重要或情緒性事件的記錄,以減少干擾並提升運作效率。​

人類「遺忘」是一種社會生物雙重作用的過程,與身體、情緒環境相關,而AI的「遺忘」純屬系統工程層面的效率策略。​


4.人類學綜合觀點

AI的「聰明」應視為人類文化對機械推理、資訊累積與快速檢索能力的投射,而非人類自省、創造主動抉擇本身。​

AI能記錄、整合、甚至主動「遺忘」,但這些機制是技術性、結構性安排,而非主體性的經歷選擇,所以無法與人類意義建構式的記憶和遺忘同日而語。​

總結來說,AI不是「真聰明」,也不是「假聰明」,而是一種反映人類文明思維模式的「客體化聰明」——極擅長演算、記錄與再現,但缺乏真正的主體經驗與選擇性記憶。


  • 聰明與智慧的主要區別

聰明(Intelligence

智慧(Wisdom

定義

問題解決、學習、推理、適應等認知能力

結合知識、經驗和判斷力,以平衡及道德方式處理人生複雜性

特質

認知、計算、記憶、分析、社交技能(部分)

洞察、同理心、判斷、倫理、情感調節

形成過程

天賦與學習的智力發展

經驗累積與反思,年齡和生活歷練加深

文化影響

相對普遍但部分受文化差異影響

高度依賴文化脈絡和倫理價值觀

功能

解決具體問題、適應環境

做出平衡決策、理解人性、追求善與公正

從人類學角度看,

  • 聰明」偏向認知能力適應性的描述,而
  • 智慧則是文化與價值導向實踐能力,是經驗倫理綜合體現

「智慧」涉及對於人生複雜性的深刻理解和理性兼具情感的判斷,這是人類社會中非常重要且多樣化的概念。


----------------------------------------------------------------

資料來源:
1.
簡立峰(2025)AI1%的人變超級人類、99%被淘汰?簡立峰:別把大腦外包給AI,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4456/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 ;

AI對知識工作下戰帖?誰是失落的一代?簡立峰揭殘酷真相:1%的「超級人類」將掠奪99%的未來 Ft.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簡立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TfeCk0GwQ&embeds_referring_euri=https%3A%2F%2Fwww.hbrtaiwan.com%2Farticle%2F24456%2F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source_ve_path=MjM4NTE

2.陳虹瑾(2025)一鏡到底/大腦不外包 簡立峰,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2

3.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1/不社交的前Google董事總經理最愛宅在家 每晚與妻兒討論AI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3
4.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2/從台大、中研院到Goolge 簡立峰三度克服冒牌者心魔,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4
5.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3/簡立峰只買黑衣精省時間只為助人 導生張志祺:「他教我替人雪中送炭」,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5
6.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4/「大腦要開外掛,別輕易外包」 簡立峰用Gemini替父親諮詢減藥,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6
7.黃楷元蔡政宏(2025) AI 真的有「智慧」嗎?一場探索智慧本質的思辨之旅,研之有物

通往智慧的三重考驗:目標、方法、實踐

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必須先辨清目標,再擇善方法,最後踏實實踐

這不是直線旅程,而是經年累月的內在修練。


美國學者 Hubert Dreyfus 與 Stuart Dreyfus 兄弟提出的「技藝習得模型」,
將智慧的學習過程分成五個階段:
  1. 專家、
  2. 熟練者
  3. 勝任者、
  4. 進階初學者和
  5. 新手。
「如果有一天外星生命真的來到地球,代表人類談判的恐怕不是軍事家,而是哲學家。」
「因為那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型態之間,對於價值、信念、行動理由的根本溝通,
    而這正是哲學家最擅長的事情。」


9.科技島(2022)AI與人邊界模糊 將超出控制
https://www.technice.com.tw/techmanage/12904/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 全球AI百大影響力人物分析(2023-2025年)



一、「全球AI百大影響力人物」榜單


2023年起美國《時代》雜誌(TIME)發布「全球AI百大影響力人物」榜單,涵蓋AI業界、學界、政策與跨界領域,聚焦於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產業競爭及社會影響的代表性人物。

《時代》雜誌將入選者分為四大類:

  1. 領導者(Leaders)、
  2. 創新者(Innovators)、
  3. 塑造者(Shapers)、
  4. 思想家(Thinkers)。
榜單三年來「領導者、創新者、思想家、塑造者」四大分組逐步精細化,涵蓋政策制定、產業規範、教育改革、媒體內容、AI倫理治理等各層面影響力

AI影響力從「技術突破」逐步轉向「產業、社會、政策、全球治理」的多元化發展,也越來越呈現國際化與跨區域協作格局


二、榜單結構演變與趨勢


1. 2023年

  • 首度推出AI百大榜單,以OpenAIDeepMind、Anthropic等前沿研究機構和公司為主集中於生成式AI爆發、頂尖研究者(如:OpenAI 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OpenAI 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DeepMind 傑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外部政策倡導者(如:阿朗卓·尼爾森(Alondra Nelson))、技術創業家及學者領域
  • 以美國、英國為主,少數歐洲與亞洲代表,主要聚焦美英兩地前沿技術公司和學者

2.2024年
  • 明顯擴展多元領域,加入晶片硬體:NVIDIA 黃仁勳(Jensen Huang)、AMD蘇姿丰(Lisa Su)、TSMC 魏哲家(C.C. Wei))、內容治理、安全倫理專家海倫·托納(Helen Toner)、阿姆巴·卡克(Amba Kak)、卡特加·格雷斯(Katja Grace))、海外政策制定者(美國、歐洲、印度官員)、跨界人物藝術家、教育家、演員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等),加強產業落地與全球治理佈局
  • 北美仍主導,但全球化明顯、涵蓋更多開發中國家亞洲佔比提升,華人及印度人物明顯增多;歐洲政策制定角色顯現

3.2025年
  • 重點突出AI模型、硬體、生態平台、合規與政策,並強調AI安全與人本取向;華人入選數量提升(如TSMC魏哲家(C.C. Wei)、DeepSeek 梁文鋒(Liang Wenfeng)等),企業領袖(SpaceX伊隆·馬斯克(Elon Musk)、Meta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OpenAI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OpenAI山姆·阿特曼(Jensen Huang))連續入榜也反映巨型科技公司的主導地位
  • 亞洲與大中華區入選者顯著增加(如:TSMC魏哲家(C.C. Wei)、DeepSeek 梁文鋒(Liang Wenfeng)等),反映AI硬體與新創崛起;歐洲、印度、中東等地政策制定者與科研代表比例提升,顯示全球治理與合作的重要性;榜單跨界融合,多位國際女性人物、跨產業人才躍升。


三、榜單關鍵人物


從2023年到2025年,持續入選《時代》AI百大影響力人物榜單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全球AI領域的核心領袖和創新推動者,尤其集中在生成式AI、晶片硬體、大型科技公司的高層,以及AI安全與倫理領域和商業應用的中樞的重要人物,在推動AI技術與全球產業生態快速演進與多元化


代表人物

2023

2024

2025

代表領域

Sam Altman

山姆·阿特曼

OpenAI生成式AI

Jensen Huang

黃仁勳

輝達(NVIDIA)

AI加速晶片

Elon Musk

伊隆·馬斯克

xAI

AI倫理/創新

Mira Murati

米拉·穆拉蒂

OpenAI技術

Sundar Pichai

桑德爾·皮查伊

Google生態

Demis Hassabis

傑米斯·哈薩比斯

 

DeepMind生成式AI

Dario Amodei

達里奧·阿莫迪

 

Anthropic AI安全

C.C. Wei

魏哲家

台積電(TSMC)晶片

Lisa Su

蘇姿丰

超微(AMD)晶片

Mark Zuckerberg

馬克·祖克柏

Meta

AI社交應用

Scarlett Johansson

史嘉蕾·喬韓森

 

跨界影響力

(演藝、AI倫理)

Amba Kak

阿姆巴·卡克

 

AI Now Institute

專注AI治理與合規,推動AI技術安全與倫理規範

Emad Mostaque

埃馬德·莫斯塔克

 

 

Stability AI

領導開源生成式AI

民主化AI的推動者

Mira Murati

米拉·穆拉蒂

 

 

Stability AI

負責開發開源大模型與生成式AI技術,推動生態建設

Sangeeta Bhatia

桑吉塔·巴蒂亞

 

 

麻省理工學院

AI在生物醫療領域的融合創新,跨界AI與健康技術

Liang Wenfeng

梁文鋒

 

DeepSeek(深度求索)

(中國大模型)

James Peng

彭軍

 

 

Pony(小馬智行)

AI在自動駕駛技術

智慧出行的落地典範




四、總結


從2023年到2025年,全球AI百大影響力人物榜單呈現出顯著的變化趨勢:
榜單從早期「美英技術主導」逐步轉向「多元產業分佈」及「亞洲和全球化比例顯著提升」的格局,且影響力結構快速轉移,折射出AI產業生態的高度動態與競爭性。

  • 產業與地域格局演變
    • 2023年榜單以美國與英國科技公司、學者為核心,聚焦生成式AI、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頂尖公司如OpenAI、DeepMind領跑。​
    • 2024年開始,榜單納入更多硬體晶片企業(NVIDIA、AMD、TSMC)和政策制定者跨界角色多元產業落地應用成亮點,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台灣的參與顯著增加。​
    • 到2025年,華人及亞洲影響力大幅躍升,出現如TSMC魏哲家、DeepSeek 梁文鋒、PONY彭軍等代表性人物,形成以晶片製造、雲端基礎設施、大模型新創、AI安全與倫理為主軸的多維產業生態。​

  • 影響力快速轉移
    • 技術領導人物如OpenAI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Google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等2025年未再入選,反映生成式AI和新興平台加速帶動影響力中心從傳統巨頭向新創企業和核心硬體生態轉移。​
    • 新興力量跨界代表(如:AI倫理專家、政策制定者、文化界人士)快速入列,推動AI社會影響力由技術層面向政策、倫理與多產業鏈協作擴展。​

  • 全球AI生態競爭動態
    • 中美科技競爭格局明顯,中國在技術封鎖和逆境中展現出強烈的「科技長征」決心,以舉國力量推動核心技術自主,並成功催生新創企業和重大產業項目。​
    • 多產業鏈布局地理區域擴張強化亞洲及全球合作,人才與資金的激烈競爭也對傳統領袖的權力結構產生衝擊,整體呈現高度動態的產業更替和國際權力調整。​

過去三年,AI影響力榜單
  1. 技術革命、產業升級、國際政治與社會關注的融合推動。
  2. 單一技術主導到多元產業全球多中心的格局轉換,展示了AI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不斷重塑與力量再平衡。
  3. 華人與亞洲力量崛起,以及規範與倫理的引入,強調未來AI發展需兼顧科技進步社會責任
  4. 這種快速轉移的現場影響力與多領域融合,正是當前AI產業生態高度競爭與變革的真實寫照。




---------------------------------------------------------

資料來源:
1.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AI 2025
https://time.com/collections/time100-ai-2025/
2.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AI 2024
https://time.com/collection/time100-ai-2024/
3.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AI 2023
https://time.com/collection/time100-ai/
4.中央社(2025)2025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蘇姿丰(Lisa Su)、台裔導演朱浩偉(Jon M. Chu)上榜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4170006.aspx
6.中央社(2025)2025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蘇姿丰入列「巨人」,川普也上榜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0638
7.數位時代(2024)黃仁勳蟬聯時代2024百大AI影響力人物!這一幕,成為AI歷史中的經典畫面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0427/2024-time100-ai--jensen-huang-cc-wei-lisa-su
8.《AI Index 2025》人工智慧指數
9.數位時代(2025)【完整名單】全球100AI公司盤點!模型、晶片、數據、搜尋、應用5戰區強棒一次看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2746/bn-ai100-global
《數位時代》年度AI特別製作,從全球431家企業嚴選百大創新智慧之巔。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