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 人類學觀點的未來AI ? 之討論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AI的「聰明」其實不全等同於人類的智慧。

AI具有非凡的記憶能力,能處理龐大資料並精確回應,但這種「記憶」與人類經驗式、情感參與的記憶根本不同。

就人類學觀點而言,AI所展現的「聰明」更像是模式識別的極致,而非真正具備意識或反省。​


1.AI是真聰明還是假聰明?

從人類學者的分析來看,AI的「智慧」反映了人類社會對演算法、效率知識整理的文化重視,但無法達成人類的主觀經驗、價值抉擇批判性思考。​

AI傾向於以概率、統計方式預測和回應,這種「聰明」是一種規則化、去情感的產物,並未展現真正的意義建構自主判斷。​


2.AI是否只是純粹記憶力強?

AI的「記憶力」表現優異,因為它能迅速整理與調用巨量資料,並根據上下文作出最適合的推論。​

然而,這種記憶本質上並不是「回想」個別經驗,而是統計上找到相似樣本重新組合內容。AI不會像人類那樣重溫個人經驗或產生情感聯結。​

記憶的提取只是模型運算,並不是有機體的主動「記得什麼、忘了什麼」。​


3.AI有能力遺忘嗎?

記憶對AI而言不是「擁有」或「失去」的心智狀態,而是受限於技術設計

例如:現今主流AI模型有「token上下文長度」的限制,超出限制後,舊資訊會被系統性捨棄,這是一種符合運算邏輯的「遺忘」。​

有些設計甚至刻意模仿人類淡忘不重要細節的機制,例如:僅保留重要或情緒性事件的記錄,以減少干擾並提升運作效率。​

人類「遺忘」是一種社會生物雙重作用的過程,與身體、情緒環境相關,而AI的「遺忘」純屬系統工程層面的效率策略。​


4.人類學綜合觀點

AI的「聰明」應視為人類文化對機械推理、資訊累積與快速檢索能力的投射,而非人類自省、創造主動抉擇本身。​

AI能記錄、整合、甚至主動「遺忘」,但這些機制是技術性、結構性安排,而非主體性的經歷選擇,所以無法與人類意義建構式的記憶和遺忘同日而語。​

總結來說,AI不是「真聰明」,也不是「假聰明」,而是一種反映人類文明思維模式的「客體化聰明」——極擅長演算、記錄與再現,但缺乏真正的主體經驗與選擇性記憶。


  • 聰明與智慧的主要區別

聰明(Intelligence

智慧(Wisdom

定義

問題解決、學習、推理、適應等認知能力

結合知識、經驗和判斷力,以平衡及道德方式處理人生複雜性

特質

認知、計算、記憶、分析、社交技能(部分)

洞察、同理心、判斷、倫理、情感調節

形成過程

天賦與學習的智力發展

經驗累積與反思,年齡和生活歷練加深

文化影響

相對普遍但部分受文化差異影響

高度依賴文化脈絡和倫理價值觀

功能

解決具體問題、適應環境

做出平衡決策、理解人性、追求善與公正

從人類學角度看,

  • 聰明」偏向認知能力適應性的描述,而
  • 智慧則是文化與價值導向實踐能力,是經驗倫理綜合體現

「智慧」涉及對於人生複雜性的深刻理解和理性兼具情感的判斷,這是人類社會中非常重要且多樣化的概念。


----------------------------------------------------------------

資料來源:
1.
簡立峰(2025)AI1%的人變超級人類、99%被淘汰?簡立峰:別把大腦外包給AI,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4456/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 ;

AI對知識工作下戰帖?誰是失落的一代?簡立峰揭殘酷真相:1%的「超級人類」將掠奪99%的未來 Ft.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簡立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TfeCk0GwQ&embeds_referring_euri=https%3A%2F%2Fwww.hbrtaiwan.com%2Farticle%2F24456%2F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source_ve_path=MjM4NTE

2.陳虹瑾(2025)一鏡到底/大腦不外包 簡立峰,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2

3.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1/不社交的前Google董事總經理最愛宅在家 每晚與妻兒討論AI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3
4.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2/從台大、中研院到Goolge 簡立峰三度克服冒牌者心魔,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4
5.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3/簡立峰只買黑衣精省時間只為助人 導生張志祺:「他教我替人雪中送炭」,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5
6.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4/「大腦要開外掛,別輕易外包」 簡立峰用Gemini替父親諮詢減藥,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6
7.黃楷元蔡政宏(2025) AI 真的有「智慧」嗎?一場探索智慧本質的思辨之旅,研之有物

通往智慧的三重考驗:目標、方法、實踐

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必須先辨清目標,再擇善方法,最後踏實實踐

這不是直線旅程,而是經年累月的內在修練。


美國學者 Hubert Dreyfus 與 Stuart Dreyfus 兄弟提出的「技藝習得模型」,
將智慧的學習過程分成五個階段:
  1. 專家、
  2. 熟練者
  3. 勝任者、
  4. 進階初學者和
  5. 新手。
「如果有一天外星生命真的來到地球,代表人類談判的恐怕不是軍事家,而是哲學家。」
「因為那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型態之間,對於價值、信念、行動理由的根本溝通,
    而這正是哲學家最擅長的事情。」


9.科技島(2022)AI與人邊界模糊 將超出控制
https://www.technice.com.tw/techmanage/129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