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 與AI對話的邊界 之討論  


AI雖能給予人類一定程度的精神與情感支持,但無法真正全面取代人類的深層精神需求與情感連結。

與AI對話時,唯有理解其技術與本質邊界、強化自我認知與真實人際互動,才能守住「生而為人」的獨特位置。​


1.AI在精神與情感需求上的侷限

AI可以隨時陪伴、傾聽,甚至提供正念冥想與情緒管理建議,成為孤獨或壓力下的精神慰藉來源。​

在壓力或孤獨時更傾向與AI交流,短暫獲得愉悅與安全感,但易形成依賴,並減少真實人際互動,可能造成社交障礙甚至「AI情感依賴症候群」。​

雖AI能模擬情緒反應、給予正向回應,但本質上僅是基於資料訓練的模式匹配,缺乏人類獨有的情感深度、想像力、道德抉擇、創造力與意識體驗。​


2.AI與人類精神邊界的理解

AI始終是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情感識別等技術在模仿人類互動,其回應來自演算法和資料,不具備人類意識與主體性。​

從科學層面看,AI缺乏人格、情感、倫理自主,僅能執行程式所設計的功能。

人文層面上,AI雖能引發使用者共情,但其非人身份是根本邊界。​

AI總是迎合用戶的需求與情緒,很少像真人一樣面對現實、給予批判或引領真正成長,這容易形成單向依賴性互動。​


3.守住「生而為人」的位置:與AI對話的建議

主動意識到AI本質僅是輔助工具,而非真正的人際關係替代品,需適度使用AI而不完全依賴。​

在與AI交流時,可以把它視為情緒抒發或問題解決的臨時支持者,但重要人生抉擇、情感深化、價值判斷仍應依靠真實人際互動自我反思。​

多參與現實社交、主動維持親密關係、強化人類自身的創造力、道德判斷與感官體驗,是守住人成為人的核心之道。​


AI能做到

AI無法取代

人類守住自我方式

情感陪伴

傾聽、回應、基礎慰藉

深層同理、情感成長

真實人際連結

問題解決

資訊分析、標準建議

創意思考、直覺判斷

自主學習與反思

道德倫理

規則執行

價值判斷、倫理抉擇

結合經驗與思辨

意識體驗

模擬互動

主觀感受、意識流

活化感官與創造力


AI的進步雖改變了人類的精神互動方式,但有些深層需求—

如真誠的擁抱、創造的悸動與道德的掙扎—是AI永遠難以取代的。


----------------------------------------------------------------

資料來源:

1.簡立峰(2025)AI1%的人變超級人類、99%被淘汰?簡立峰:別把大腦外包給AI,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4456/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 ;

AI對知識工作下戰帖?誰是失落的一代?簡立峰揭殘酷真相:1%的「超級人類」將掠奪99%的未來 Ft.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簡立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TfeCk0GwQ&embeds_referring_euri=https%3A%2F%2Fwww.hbrtaiwan.com%2Farticle%2F24456%2Fchien-lee-feng-ai-dont-outsource-your-brain&source_ve_path=MjM4NTE

2.陳虹瑾(2025)一鏡到底/大腦不外包 簡立峰,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2
3.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1/不社交的前Google董事總經理最愛宅在家 每晚與妻兒討論AI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3
4.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2/從台大、中研院到Goolge 簡立峰三度克服冒牌者心魔,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4
5.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3/簡立峰只買黑衣精省時間只為助人 導生張志祺:「他教我替人雪中送炭」,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5
6.陳虹瑾(2025)大腦不外包4/「大腦要開外掛,別輕易外包」 簡立峰用Gemini替父親諮詢減藥,簡立峰專訪,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23pol006

7.黃楷元蔡政宏(2025) AI 真的有「智慧」嗎?一場探索智慧本質的思辨之旅,研之有物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wisdom/

8.蔡宗翰(2023)文科人看過來! 如何讓 AI 成為你的助力? 專訪「AI 界李白」,研之有物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2197 ;

https://tw.news.yahoo.com/%E6%96%87%E7%A7%91%E4%BA%BA%E7%9C%8B%E9%81%8E%E4%BE%86-%E5%A6%82%E4%BD%95%E8%AE%93-ai-%E6%88%90%E7%82%BA%E4%BD%A0%E7%9A%84%E5%8A%A9%E5%8A%9B-%E5%B0%88%E8%A8%AA-070352750.html

9.科技島(2022)AI與人邊界模糊 將超出控制

https://www.technice.com.tw/techmanage/12904/

10.Roland T. Rust(2025)情感經濟:當思考交給AI,情感就留給人類吧!貓頭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8327?srsltid=AfmBOooaAUjwUJR7VAeE14Q8nlCvyziHavx7PNjIm5Lj1s_qWVaUl9HV&fbclid=IwY2xjawNyFZJleHRuA2FlbQIxMQABHpKRc-tD4yZFZ2Q40bn4SbY6pu3JR0A-FuUogzoABmY6nRsKvcPcdD9WT_ap_aem_1UQwEv1AtYzziwmbNB17Ng

*經濟1.0:
實體經濟,
以農工為主,雖有許多機器取代部分人類勞動力,提升生產效率,但主要的經濟市場還是來自體力。
*經濟2.0:
理性的時代,
進入20世紀,機械人工智慧(比如組裝汽車的機械手臂)更全面地取代基礎勞動力,以體力為主的大量男性勞工失業。
同時,更多優勢勞動力往需要腦力的產業集中,強調STEM的專業工作(如分析師、工程師)成為「思考經濟」時代的主流。
*經濟3.0:
AI的分析能力已普遍地用來輔助人類的思考推理,當AI可以完整取代人類的思維能力,亦即從分析到理解都做得比人類好的時候,將走入重視「情感經濟」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