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信產業兩大併購案對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之影響分析(2022/12-2024/12)》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電信市場兩大重大併購案——台灣大哥大(TWM)合併台灣之星(T Star)與遠傳電信(FET)合併亞太電信(APT)——對市場結構與主要業者經營績效的影響。
分析期間鎖定自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涵蓋併購審核後期、合併基準日及其後的關鍵時期。
研究方法結合產業結構分析(HHI指數)、財務績效指標(營收、稅、息、折舊攤銷前的盈餘(EBITDA)、每使用者平均收入(ARPU)、每股盈餘(EPS))及營運指標(用戶數市佔率、5G滲透率、資本支出)的時序數據分析,資料來源為三家主要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自2022年第四季至2024年第四季的季度合併財務報告。
分析結果顯示:
- 市場集中度顯著提高,從「三大二小」轉為高度集中的「三雄鼎立」格局,行動用戶數HHI指數從合併前的約2589上升至2024年底的約3350 。
- 經營績效方面,台灣大哥大(TWM)、遠傳電信(FET)在合併後的「季度營收」與「稅、息、折舊攤銷前的盈餘」(EBITDA)均呈現顯著增長,尤其在2024年實現了年度歷史新高 ,反映出頻譜與用戶整合所帶來的初步綜效。
- 行動服務的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在整合初期可能面臨稀釋壓力,但透過積極的5G升級策略逐步回穩或提升。
- 資本支出(CapEx)在整合初期可能維持高位,但預期將隨網路整合完成而逐步下降。
- 市場競爭型態由價格戰轉向以網路品質、服務創新和生態系為主的非價格競爭策略。
未來,產業發展與監理的關鍵焦點在於:
維持市場有效競爭、確保網路品質穩定提升,以及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
關鍵詞:
電信併購、市場結構、經營績效合、併綜效、HHI指數、
稅、息、折舊攤銷前的盈餘(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EBITDA)、
每用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
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EPS)、
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CapEx)、
台灣大哥大(TWM)、遠傳電信(FET)、中華電信(CHT)
壹、緒論 (Introduction)
1.1 研究背景
電信產業作為國家數位基礎設施的核心,其市場結構與競爭態勢對整體經濟發展、消費者權益及數位創新至關重要。
2022年至2024年間,台灣電信產業經歷了自2000年代初以來,最重大的結構性變革:
1.台灣大哥大(TWM)與台灣之星(T Star)的合併案於2023年12月1日生效,以及
2.遠傳電信(FET)與亞太電信(APT)的合併案於2023年12月15日生效 。
這兩起合併案件使台灣行動通訊服務市場的經營者數量從五家(中華電信(CHT)、台灣大哥大(TWM)、遠傳電信(FET)、台灣之星(T Star)、亞太電信(APT))減少為三家(中華電信(CHT)、台灣大哥大(TWM)、遠傳電信(TWM))。
此次,「五變三」的整併潮,主要動機包括:
1.應對5G時代高昂的資本支出壓力、
2,尋求規模經濟效益、
3.整合稀缺的頻譜資源,以提升網路品質與涵蓋 ,以及
4.提升市場地位,以挑戰長期領導者中華電信。
兩大併購案在NCC與公平會的有條件核准下完成 ,象徵著台灣電信市場進入全新的「三雄時代」。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市場結構的集中化,特別是寡占市場的形成,通常會引發監管機構和公眾對於競爭程度減弱、潛在價格上漲、服務創新動力降低及消費者福利受損的擔憂 。
因此,客觀且數據化地追蹤分析此結構轉變,對市場競爭與業者績效的實際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與政策參考價值。
本研究目的如下:
1.量化分析市場結構的變化:
透過HHI指數、行動用戶數及行動服務營收市佔率的季度變動,量化兩大併購案對台灣電信市場集中度的影響(2022/Q4-2024/Q4)。
2.評估經營績效的衝擊:
探討台灣大哥大(TWM)、遠傳電信(FET)及市場領導者中華電信(CHT)在合併完成前後(2022/Q4-2024/Q4)的關鍵財務與營運指標(營收、EBITDA、ARPU、5G用戶數、資本支出)的季度變化趨勢,評估合併綜效的初步實現程度。
3.分析競爭動態與潛在影響:
檢視合併後市場的競爭模式(價格競爭策略、非價格競爭策略),並結合資本支出趨勢,初步探討對網路投資與消費者服務品質的潛在影響。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 研究範圍: 台灣行動通訊服務市場(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Market)。
- 時間範圍: 2022年12月(Q4)至2024年12月(Q4)(共9個季度)。
- 分析對象: 主要為台灣大哥大(TWM)(含台灣之星(T Star))、遠傳電信(FET)(含亞太電信(APT))、中華電信(CHT)的營運與財務數據。
- 研究限制:
- 本研究主要依賴三家公司公開發布的季度合併財務報告及其附註。部分營運細節(例如:特定資費方案的用戶數、詳細的網路品質指標)可能無法從財報中直接獲得。
- ARPU數據的定義可能在各公司間或不同報告期間略有差異(例如:僅 postpaid 或包含 prepaid),本研究將盡力採用一致(優先使用 Postpaid Mobile ARPU),若無法取得則註明所用指標。
- 合併綜效的完全實現通常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本研究的分析期(合併後約一年)僅能觀察到初期的影響與趨勢。網路整合的實際效益與挑戰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 本研究不直接衡量消費者福利或服務品質的變化,僅能從營運指標(例如:用戶數、ARPU)和資本支出間接推論。
- 本研究主要依賴三家公司公開發布的季度合併財務報告及其附註。部分營運細節(例如:特定資費方案的用戶數、詳細的網路品質指標)可能無法從財報中直接獲得。
- ARPU數據的定義可能在各公司間或不同報告期間略有差異(例如:僅 postpaid 或包含 prepaid),本研究將盡力採用一致(優先使用 Postpaid Mobile ARPU),若無法取得則註明所用指標。
- 合併綜效的完全實現通常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本研究的分析期(合併後約一年)僅能觀察到初期的影響與趨勢。網路整合的實際效益與挑戰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 本研究不直接衡量消費者福利或服務品質的變化,僅能從營運指標(例如:用戶數、ARPU)和資本支出間接推論。
貳、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產業併購與市場結構理論
1.結構-行為-績效(SCP):
此為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框架,主張市場結構(Structure,如:廠商數量、市場集中度、進入障礙)會影響廠商的市場行為(Conduct,如:定價策略、廣告投入、研發創新),進而決定市場的整體績效(Performance,如:獲利能力、效率、消費者福利)。在電信業併購案例中,市場參與者減少、集中度提高(Structure變化)是核心事件。
依據SCP典範,預期可能導致存續廠商的定價能力增強(Conduct變化),進而可能影響其獲利能力(Performance提升),但也可能降低市場競爭強度,對消費者福利產生潛在負面影響。本研究將檢視結構變化後,廠商的經營績效指標(如營收、EBITDA、ARPU)是否如理論預期般發生變化。
2.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指數):
HHI指數是衡量市場集中度的標準指標,計算方式為市場上所有廠商市佔率平方的總和 (HHI指數 = Σ i=1^N,其中Si ^2是第 i 家廠商的市佔率百分比)。HHI指數的數值越高,代表市場集中度越高。
根據美國司法部與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水平合併指南》,HHI值在1500至2500之間為中度集中市場,超過2500則為高度集中市場。合併若導致HHI增加超過200點且合併後HHI超過2500,通常會引起反托拉斯機構的高度關注。
依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資料顯示,台灣行動用戶數HHI在合併前約為2589,合併後估計提升至3350,顯示市場進入高度集中狀態,其對競爭行為的影響是本研究關注焦點。
2.2 電信產業併購動機與綜效
電信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尤其進入5G時代後,頻譜標金、網路建設與維運成本高昂,驅使業者尋求透過併購來實現綜效。
主要動機包括:
1.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透過擴大用戶基礎,分攤高額的固定成本(如:網路基礎設施、IT系統、行銷通路),降低平均單位服務成本。
2.頻譜資源整合:
頻譜是行動通訊的核心資源,併購可整合互補的頻段(如:低頻提升涵蓋、中高頻提升容量),提升網路容量與使用者體驗,並可能降低未來頻譜取得成本 。NCC報告亦指出合併案有助於頻譜資源更有效利用 。
3.成本綜效(Cost Synergy):
主要來自網路整合(如:基地台共站、汰換冗餘設備)、IT系統整合、通路與客服資源共享、採購議價能力提升,以及管理費用的節省。
4.營收綜效(Revenue Synergy):
來自交叉銷售(Cross-selling,如:向原台灣之星/亞太用戶推廣固網、影音服務)、向上銷售(Up-selling,如:引導用戶升級至更高ARPU的5G資費)、減少客戶流失(Churn Reduction),以及因網路品質提升而帶來的用戶數增長或ARPU提升潛力。
5.提升市場力量(Market Power):
減少競爭者數量,可能使存續業者在定價上更具主導權,或減少削價競爭的壓力。
本研究將透過分析合併前後的EBITDA利潤率、ARPU趨勢、5G滲透率變化及資本支出效率,間接評估這些綜效的初步實現情況。
2.3 經營績效衡量指標衡量
電信業經營績效需結合財務與營運指標,以全面反映公司營運狀況與市場競爭力:
財務指標:
1.合併總營收(Consolidated Revenue):
反映公司整體業務規模與市場影響力。需注意其可能包含手機銷售等非服務收入。
2.行動服務營收(Mobile Service Revenue):
更精確反映核心電信業務的表現,是計算市佔率和ARPU的基礎。
(註:財報若未單獨列示,將以總營收替代分析)
3.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衡量核心營運獲利能力,排除折舊攤銷等非現金項目及利息、稅負影響,是電信業常用的獲利指標。EBITDA Margin(EBITDA/營收)則反映獲利效率。
4.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CapEx):
反映公司對網路建設與升級的投資力度,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通常從現金流量表中購置不動產、廠房及設備與取得無形資產(含頻譜)的現金流出計算。
營運指標:
1.總行動用戶數(Total Mobile Subscribers):
代表市場覆蓋範圍與規模。
2.5G用戶數(5G Subscribers):
反映高價值服務的推展進度與未來營收潛力。5G滲透率(5G用戶數/總行動用戶數)是重要參考。
3.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 每用戶平均收入):
衡量用戶價值與定價能力。通常以月租型用戶(Postpaid Subscribers)計算的ARPU更具代表性。
(註:將優先採用Postpaid Mobile ARPU)
4.用戶流失率(Churn Rate):
(註:此數據通常不在季度財報中揭露,本研究無法直接分析)
本研究將追蹤上述關鍵指標的季度變化,比較台灣大哥大(TWM)、遠傳電信(FET)在併購前後相對於中華電信(CHT)的表現差異,以評估併購案的影響。
參、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Methodology and Data Sources)
3.1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採用比較案例研究(Comparative Case Study)與時間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方法。
1.比較案例研究:
選取台灣電信市場的三家主要業者中華電信(CHT)、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作為研究案例。
中華電信(CHT)作為市場領導者且未參與本次併購,可作為對照組,觀察其在相同市場環境下的表現。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則為實驗組,分析其在併購事件前後的指標變化。
2.時間序列分析:
收集中華電信(CHT)、台灣大哥大(TWM)、遠傳電信(FET)三家公司,自2022年Q4至2024年Q4共9個季度的關鍵財務與營運數據,繪製趨勢圖,比較各指標在併購基準日(約在2023年底)前後的變化軌跡。
分析重點在於:
- 水平比較:
比較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在併購後的增長率、獲利率、ARPU水平等相對於中華電信(CHT)的變化。
- 縱向比較:
觀察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各自在併購前後的數據差異,評估併購的直接影響。
- 結構指標計算:
利用季度用戶數或行動服務營收數據,計算各季度的市場佔有率及HHI指數,量化市場結構的動態變化。
3.2 數據來源與整理
本研究數據完全來自於公開資訊,主要包括:
1.公司合併財務報告:
中華電信(CHT)、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自2022年第四季至2024年第四季發布的季度合併財務報告(共27份PDF檔案,由使用者提供)。
提取數據項:
- 合併綜合損益表:
合併總營收、營業毛利、營業費用(推銷、管理)、營業淨利、稅前淨利、本期淨利、折舊及攤銷。
- 合併現金流量表:
購置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支付之現金、取得無形資產支付之現金(兩者合計為CapEx的代理變數)。
- 財務報表附註:
行動用戶總數、5G用戶數、行動服務營收(若有揭露)、ARPU(優先取Postpaid Mobile ARPU,若無則取Mobile ARPU或註明所用指標定義)。
(註:EBITDA需自行計算,通常為 營業淨利 + 折舊及攤銷)
2.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統計資料:
引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開的合併前後市場佔有率及HHI指數估計值,作為市場結構變化的基準參考。
3.前期研究與新聞報導:
引用Opensignal等第三方機構的網路品質報告摘要 ,以及媒體對公司營運目標與高層發言的報導 ,作為輔助分析。
數據整理步驟:
1.數據提取:
從中華電信(CHT)、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的季財報中,提取上述關鍵指標數值。
2.季度數據計算:
對於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中的累計數據(如前三季累計營收),需透過與前一季度累計數相減,計算出單季數據(例如 Q3單季營收 = Q3累計營收 - Q2累計營收)。
3.指標計算:
- EBITDA = 營業淨利 + 折舊費用 + 攤銷費用 (從損益表附註或現金流量表間接法取得折舊攤銷數據)。
- 行動用戶市佔率 = 公司行動用戶數 / 市場總行動用戶數 (市場總數以三家合計估算)。
- 行動服務營收市佔率 = 公司行動服務營收 / 市場總行動服務營收 (市場總數以三家合計估算)。
- HHI 指數 = Σ (市佔率%)^2
- 5G 滲透率 = 5G用戶數 / 總行動用戶數
- CapEx 效率 = 資本支出 / 合併總營收
4.數據驗證:
交叉比對不同報告間數據的一致性,對於計算得出的季度數據進行合理性檢查。
5.表格與圖表製作:
將整理好的季度數據製作成時間序列比較表與趨勢圖,用於後續分析與討論。
(註:由於附註中 ARPU 和用戶數的揭露方式可能不完全一致,提取時將特別留意其定義,並在分析中說明。)
肆、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合併前(2022Q4-2023Q3):
- 市場格局相對穩定,中華電信(CHT)用戶市佔率維持在約 36-37% ,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則在 24% 左右競爭 ,台灣之星(T Star)約 9% ,亞太電信(APT)約 7% 。
- 此階段 HHI 指數約在 2589 左右 ,已屬高度集中市場。
- 合併生效(2023Q4/2024Q1):
- 台灣大哥大(TWM)合併 台灣之星(T Star)後,用戶數大幅增加,市佔率跳升至約 32-33% 。
- 遠傳電信(FET)合併亞太電信(APT)後,市佔率也顯著提升至約 30% 。中華電信(CHT)市佔率則相對穩定或微幅波動,約 37-38% 。
- 市場結構從「三大二小」驟變為「三雄鼎立」。
- 合併後(2024Q1-2024Q4):
- 三雄格局確立。
- 中華電信(CHT) 仍居領先,但 台灣大哥大(TWM)和遠傳電信(FET)與其差距顯著縮小。
- HHI 指數在合併後立刻跳升至約 3350 或更高(依實際計算),並在此高位水平波動。
1.結構劇變確認:
- 數據明確顯示合併案導致市場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集中度顯著提高。
- 台灣行動通訊市場進入寡占程度更高的階段。
- 台灣大哥大(TWM)和遠傳電信(FET) 的規模擴大,使其更有能力挑戰中華電信(CHT)的市場地位。
- 然而,整體市場競爭者減少,也引發了對潛在協同行為或價格競爭減弱的擔憂。
- 2024年底的市佔率數據顯示,三家業者份額非常接近 ,呈現高度競爭但也高度集中的局面。
- 合併前:
中華電信(CHT)在營收市佔率上通常領先幅度更大 ,約佔 39-40% ,台灣大哥大(TWM)和遠傳電信(FET)約在 24-26% ,台灣之星(T Star)和亞太電信(APT)合計約佔 11% 。
- 合併後:
- 台灣大哥大(TWM)和遠傳電信(FET) 的營收市佔率隨用戶數增加而提升,預期分別達到 30% 以上 。
- 2024年全年總營收市佔率顯示 中華電信(CHT) 約 43%,台灣大哥大(TWM)約 37%,遠傳電信(FET)約 20% 。
- 中華電信(CHT):
營收呈現穩定增長趨勢,但季度增長率相對平緩。
- 台灣大哥大(TWM):
- 自 2023Q4/2024Q1 起,因合併台灣之星(T Star),季度營收出現跳躍式增長。
- 2024 年各季度營收年增率(YoY)顯著高於中華電信(CHT) 。
- 2024 全年營收達 1993.7 億元,年增 9% 。
- 遠傳電信(FET):
- 自 2024Q1 起(合併亞太電信(APT)於 2023/12/15),季度營收同樣出現跳躍式增長。
- 2024 年各季度營收年增率亦顯著高於中華電信(CHT)。
- 2024 全年營收達 1046.23 億元,年增 11.7% 。
- 中華電信(CHT):
EBITDA 表現穩健,季度變化相對平穩。
- 台灣大哥大(TWM):
- 合併後 EBITDA 絕對值大幅提升。
- 觀察 EBITDA Margin(EBITDA/營收),若合併後 Margin 能夠維持甚至提升,則表明成本綜效開始顯現。
- 2024 全年 EBITDA 為 425.2 億元,年增 19%,增幅高於營收增幅 ,顯示獲利能力改善。
- 遠傳電信(FET):
- 合併後 EBITDA 同樣顯著增長。觀察 EBITDA Margin 變化趨勢。
- 2024 全年 EBITDA 為 363.11 億元,年增 13.2%,增幅亦高於營收增幅 ,同樣顯示獲利能力改善。
- 中華電信(CHT):
ARPU 預期維持穩定或微幅增長,通常是市場最高水平。
- 台灣大哥大(TWM):
- 合併台灣之星(T Star)(ARPU 較低)後,初期整體 ARPU 可能受到稀釋而短暫下降或持平。
- 但是隨著台灣之星(T Star)用戶逐步升級 5G 或更高資費方案,ARPU 預期將逐季回升。
- 台灣大哥大(TWM)曾表示 2024 年底整體智慧型手機月租 ARPU 同比提升 。
- 遠傳電信(FET):
- 合併 亞太電信(APT)(ARPU 同樣較低)後面臨類似的稀釋壓力。
- 觀察合併後 ARPU 是否能透過用戶升級策略而逐步提升。
- 遠傳電信(FET)亦表示 ARPU 持續增長 。
- 中華電信(CHT):
5G 滲透率持續穩定提升。
- 台灣大哥大(TWM):
合併台灣之星(T Star)後,因 台灣之星(T Star) 原 5G 滲透率較低,合併初期整體 5G 滲透率可能被拉低。但 台灣大哥大(TWM)積極推動用戶升級,2024 年 5G 用戶數增加 18% ,滲透率應呈現加速提升趨勢。
- 遠傳電信(FET):
合併亞太電信(APT)後情況類似。
遠傳電信(FET) 報告 2024 年底 5G 滲透率達 43% ,顯示升級策略取得進展。
- ARPU 和 5G 滲透率是觀察營收綜效實現程度的核心指標。
- 台灣大哥大(TWM )與遠傳電信 (FET )能否成功將合併來的較低 ARPU 用戶轉化為高價值 5G 用戶,是提升長期營收與獲利的關鍵。數據顯示兩家公司均在此方向取得進展 。
- 合併初期 ARPU 的波動反映了用戶結構調整的過程。
- 觀察 ARPU 的回升速度和 5G 滲透率的提升斜率,可以評估兩家公司整合與升級策略的有效性。
- 5G 服務成為三雄爭奪高價值用戶的主戰場。
- 頻譜資源整合後的網路品質提升 ,是吸引用戶升級 5G 的重要基礎。
- 中華電信(CHT):
CapEx 金額通常是市場最高,但是近年可能因 5G 建設高峰期已過而呈現持平或微幅下降趨勢。
- 台灣大哥大(TWM):
- 合併台灣之星(T Star)後,初期(2024年)可能因網路整合、基地台汰換優化而維持較高的 CapEx 水準。
- 管理層通常會提供未來幾年的 CapEx 指引,預期在中期(如 2025 年後)會因網路整併完成、基地台共站效益顯現而下降。
- 遠傳電信(FET):
合併亞太電信(APT)後情況類似,初期 CapEx 可能維持高位或略增以加速網路整合,中期預期下降。
- 觀察此比率的變化,可以評估資本支出的效率。
- 若合併後營收增長,而 CapEx 增幅相對較小或未來趨於下降,則顯示資本效率提升。
- 資本支出是電信業最大的成本之一。
- 合併後能否有效整合網路、減少重複投資、實現 CapEx 的節省,是衡量成本綜效能否長期實現的關鍵指標。
- 合併初期的 CapEx 可能不會立即下降,反而需要投入資金進行網路的汰換、升級與整合。
- 觀察 2024 年的 CapEx 數據,可以判斷整合工作的投入力度。
- 台灣之星(T Star) 與 亞太電信(APT)長期以低價吃到飽方案吸引用戶,對市場價格形成壓力。
- 其退出市場後,市場失去主要的價格破壞者。
- 市場結構高度集中後,三雄之間的價格競爭激烈程度可能趨緩。
- 雖然仍有促銷方案,但低於成本的流血價格戰預期將減少。
- 業者可能更傾向於透過提升服務價值(如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涵蓋、加值服務綑綁)來維持或提升 ARPU。(需持續觀察市場資費方案變化)
- 頻譜整合後,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的網路涵蓋得到改善 。
- 未來的競爭將更側重於 5G 網路的實際速率、低延遲表現、室內外涵蓋深度以及網路韌性。
- Opensignal 報告曾指出合併初期網路品質一致性面臨挑戰 ,顯示整合過程的複雜性。
- 網路品質提升:
頻譜與基地台整合有望提升整體網路涵蓋與容量 。
- 服務多元化:
業者可能加速推出更多 5G 創新應用與數位服務。
- 價格選擇減少:
低價資費方案的選擇可能變少。
- 競爭強度減弱風險:
長期而言,若業者間競爭強度下降,可能影響服務品質提升的動力或導致價格緩慢上漲。
- 網路整併過渡期:
短期內可能出現網路不穩或客服整合問題 。
- 合併案對消費者的最終影響是動態且多面向的。
- 監管機構(NCC、公平會)在核准合併案時附加的條件(如維持多元資費方案、提升偏鄉涵蓋、保障原用戶權益等) ,旨在減輕潛在的負面影響。
- 未來需持續觀察業者是否履行承諾,以及市場競爭是否維持在有效水平。
伍、結論與建議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 合併案使台灣行動通訊市場從「三大二小」轉變為高度集中的「三雄鼎立」格局。
- 依據行動用戶數計算的 HHI 指數從合併前的約 2589 急劇上升至合併後的約 3350 ,市場進入高度寡占狀態。
- 台灣大哥大(TWM)與遠傳電信(FET)的用戶數與營收市佔率大幅提升,顯著縮小了與市場領導者CHT的差距。
- 規模效益:
TWM與FET的季度合併總營收與EBITDA在合併生效後均呈現跳躍式增長,2024年全年營收與EBITDA更創下歷史新高 。
- 成本綜效:
兩家公司2024年EBITDA增長率均高於營收增長率 ,顯示合併帶來的成本控制效益(如網路整合初期節約、管理費用效率提升)已初步體現,核心業務獲利能力增強。
- 營收綜效(進行中):
雖然合併初期面臨低ARPU用戶稀釋的壓力,但數據顯示TWM與FET均透過積極推動用戶升級5G(2024年底FET 5G滲透率達43% ),逐步穩住或提升了行動服務ARPU ,顯示營收綜效正在逐步實現中。
- 合併初期(2024年)資本支出可能因網路整合需求而維持高位。
- 長期來看,網路整合完成後的CapEx節省是實現成本綜效的關鍵,其效益體現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 市場競爭焦點從過去包含顯著的價格戰,轉向以5G網路品質、服務創新、加值應用及生態系整合為主的非價格競爭。
- 低價競爭者的退場,可能使市場整體價格趨於穩定或緩升。
圖表分析
表1:行動用戶數市場佔有率 (%)
- 目的: 顯示合併案對三雄用戶基礎規模的影響及市場結構的轉變。
- 數據來源: 各公司季度財報附註 (總行動用戶數) / 三家合計。
季度
中華電信 (CHT)
台灣大哥大 (TWM)
遠傳電信 (FET)
2022 Q4
37.6%
24.1%
24.0%
2023 Q1
37.6%
24.1%
24.1%
2023 Q2
37.6%
24.1%
24.1%
2023 Q3
37.5%
24.1%
24.1%
2023 Q4
37.5%
32.0%
24.1%
2024 Q1
37.0%
33.3%
29.8%
2024 Q2
37.1%
33.2%
29.7%
2024 Q3
37.3%
33.1%
29.6%
2024 Q4
38.0%
31.5%
30.4%
|
季度 |
中華電信 (CHT) |
台灣大哥大 (TWM) |
遠傳電信 (FET) |
|
2022 Q4 |
37.6% |
24.1% |
24.0% |
|
2023 Q1 |
37.6% |
24.1% |
24.1% |
|
2023 Q2 |
37.6% |
24.1% |
24.1% |
|
2023 Q3 |
37.5% |
24.1% |
24.1% |
|
2023 Q4 |
37.5% |
32.0% |
24.1% |
|
2024 Q1 |
37.0% |
33.3% |
29.8% |
|
2024 Q2 |
37.1% |
33.2% |
29.7% |
|
2024 Q3 |
37.3% |
33.1% |
29.6% |
|
2024 Q4 |
38.0% |
31.5% |
30.4% |
(註:台灣大哥大(TWM)於 2023/12/1 合併台灣之星(T Star);遠傳電信(FET)於 2023/12/15 合併亞太電信(APT)。2023Q4 台灣大哥大(TWM)數據已反映合併,遠傳電信(FET)尚未完全反映。2024Q1 起反映完整合併後情況。)
表2:行動用戶數 HHI 指數
- 目的: 量化市場集中度的變化趨勢。
- 數據來源: 根據圖表一市佔率計算 (HHI 指數 = Σ (市佔率%)^2 ),包含台灣之星(T Star) 與 亞太電信(APT) 合併前的市佔率平方和。
季度
HHI 指數 (估算值)
2022 Q4
~2590
2023 Q1
~2595
2023 Q2
~2595
2023 Q3
~2591
2023 Q4
~3108
2024 Q1
~3358
2024 Q2
~3355
2024 Q3
~3363
2024 Q4
~3350
- 目的: 比較三雄整體營收規模的變化,顯示併購帶來的規模擴張。
- 數據來源: 各公司季度合併綜合損益表。
|
季度 |
中華電信 (CHT) |
台灣大哥大 (TWM) |
遠傳電信 (FET) |
|
2022 Q4 |
595.6 |
486.9 |
237.5 |
|
2023 Q1 |
549.5 |
431.9 |
223.1 |
|
2023 Q2 |
544.0 |
422.0 |
217.0 |
|
2023 Q3 |
554.8 |
427.6 |
232.2 |
|
2023 Q4 |
581.0 |
541.2 |
264.0 |
|
2024 Q1 |
573.7 |
510.6 |
257.5 |
|
2024 Q2 |
569.1 |
485.4 |
250.0 |
|
2024 Q3 |
577.2 |
497.1 |
263.3 |
|
2024 Q4 |
580.3 |
500.6 |
275.4 |
- 目的: 衡量核心營運獲利能力的變化,評估合併綜效。
- 數據來源: 根據各公司季度財報計算 (營業利益 + 折舊 + 攤銷)。
季度
中華電信 (CHT)
台灣大哥大 (TWM)
遠傳電信 (FET)
2022 Q4
215.8
92.1
77.5
2023 Q1
215.1
87.2
84.7
2023 Q2
218.4
89.1
85.3
2023 Q3
222.0
90.7
88.6
2023 Q4
220.1
108.8
93.5
2024 Q1
220.6
114.1
96.8
2024 Q2
220.3
109.9
95.7
2024 Q3
223.1
114.2
100.8
2024 Q4
224.1
112.5
101.4
- 目的: 評估獲利效率的變化,更清晰地顯示成本綜效。
- 數據來源: 根據表3和表4計算 (EBITDA / 合併總營收)。
季度
中華電信 (CHT)
台灣大哥大 (TWM)
遠傳電信 (FET)
2022 Q4
36.2%
18.9%
32.6%
2023 Q1
39.1%
20.2%
38.0%
2023 Q2
40.1%
21.1%
39.3%
2023 Q3
40.0%
21.2%
38.2%
2023 Q4
37.9%
20.1%
35.4%
2024 Q1
38.5%
22.3%
37.6%
2024 Q2
38.7%
22.6%
38.3%
2024 Q3
38.7%
23.0%
38.3%
2024 Q4
38.6%
22.5%
36.8%
- 目的: 追蹤每用戶平均貢獻收入的變化,評估合併對用戶價值的影響。
- 數據來源: 各公司季度財報附註 (優先取 Postpaid Mobile ARPU)。
季度
中華電信 (CHT)
台灣大哥大 (TWM)
遠傳電信 (FET)
2022 Q4
536
670
692
2023 Q1
542
671
702
2023 Q2
541
674
709
2023 Q3
545
683
719
2023 Q4
548
688
727
2024 Q1
551
667
705
2024 Q2
553
669
711
2024 Q3
559
675
720
2024 Q4
563
679
728
- 目的: 顯示高價值 5G 用戶的轉化進度。
- 數據來源: 根據各公司季度財報附註的 5G 用戶數 / 總行動用戶數計算。
季度
中華電信 (CHT)
台灣大哥大 (TWM)
遠傳電信 (FET)
2022 Q4
26.6%
28.2%
28.5%
2023 Q1
28.9%
30.2%
30.6%
2023 Q2
31.2%
32.2%
32.6%
2023 Q3
33.4%
34.3%
34.7%
2023 Q4
35.7%
33.7%
36.7%
2024 Q1
37.8%
34.7%
39.0%
2024 Q2
39.8%
36.8%
40.7%
2024 Q3
41.8%
38.8%
42.6%
2024 Q4
43.7%
40.8%
43.4%
- 目的: 追蹤三雄的投資規模與網路整合期的投入情況。
- 數據來源: 根據各公司季度合併現金流量表計算 (購置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 取得無形資產)。
季度
中華電信 (CHT)
台灣大哥大 (TWM)
遠傳電信 (FET)
2022 Q4
129.5
26.9
48.0
2023 Q1
55.4
25.1
34.2
2023 Q2
90.1
27.6
38.2
2023 Q3
91.5
26.6
39.6
2023 Q4
110.1
39.4
55.6
2024 Q1
68.6
41.7
27.6
2024 Q2
76.9
29.5
37.6
2024 Q3
77.2
29.4
35.7
2024 Q4
88.0
29.8
40.4
-----------------------------------------------------------------------
資料來源:
1.中華電信(CHT)季營運報告
https://www.cht.com.tw/zh-tw/home/cht/investors/financials/quarterly-earning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