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 用AI撰寫論文的信度和效度之探討 - 論 



 一、研究設計概述


於研究過程中導入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以下簡稱AI),以輔助研究者在四個階段之工作:

  1. 文獻整合
  2. 題項生成、
  3. 假設模型建構以及
  4. 結果與討論撰寫。

AI工具(採用OpenAI GPT-5大型語言模型主要用於文本生成與概念構念分析,其結果均經由研究團隊人工審查與統計驗證,以確保研究內容之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

為確保AI生成內容符合學術研究標準,建議採三層檢核程序:

  1. AI自我一致性檢查(auto-consistency check);
  2. 專家審查與人工比對(expert review);
  3. 統計與語義驗證(statistical and semantic validation)。

以下分別就四個研究階段說明AI輔助生成之程序及其信效度驗證方式。




二、文獻整合(Literature Synthesis之信效度檢驗

在文獻整合階段,AI輔助彙整研究主題相關之理論與實證研究。

為確保AI生成文獻內容之真實性(authenticity validity),逐一查證AI引用之文獻來源,使用CrossRef及Google Scholar比對DOI與出版資訊,剔除不存在或錯誤引用之條目,文獻真實率達100%。

為驗證AI生成文本的一致性與穩定性,以相同提示語重複生成三次文獻綜述文本,並以BERTScore與餘弦相似度比對語義一致性,平均相似度達0.91。

理論一致性部分,研究團隊成員分別審查AI生成文獻整合內容,確認其與核心理論架構相符,理論一致率超過90%。

此外,檢視生成文獻之發表年份分布,近五年內文獻佔比達65%,顯示內容具時效性(currency validity)。


1️研究階段功能

AI協助彙整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生成初步文獻摘要、引用與關聯分析。

2️信效度驗證策略

檢驗類型

驗證方法

指標或依據

工具/程序

內容真實性

 (Authenticity Validity)

文獻來源查證

引用文獻存在率100%

內容一致率>95%

CrossRef /

 Google Scholar 驗證

語義一致性信度

 (Semantic Reliability)

prompt多次生成比較

語義相似度>0.9

BERTScore /

cosine similarity

理論一致性

 (Theoretical Consistency)

人工審查AI生成文獻整合是否與理論一致

專家或研究團隊

雙重檢核

雙人比對表格

資料新鮮度

 (Currency Validity)

比對文獻發表年份分布

近五年文獻

佔比>50%

Zotero /

EndNote報表

3️實作示例

為確保AI整合文獻之真實性,本研究逐一核對引用文獻DOI並刪除不存在之條目。

prompt生成三次後以BERTScore比對,語義一致性達0.92,顯示AI生成文獻摘要之穩定性良好。




三、題項生成(Item Generation之信效度檢驗

在題項生成階段,AI根據既有理論與文獻生成各構面之初步題項。

為確保內容代表性與理論一致性,邀請三位領域專家進行內容效度評估(content validity assessment),並採Delphi法逐輪修正題項表達。

以內容效度比率(Content Validity Ratio, CVR)與內容效度指數(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作為評估指標,CVI值均高於0.8,顯示題項具良好內容效度。

隨後,透過前測樣本(n=50)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確認題項群聚情形與構念結構。

正式問卷(n=300)再以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檢視模型適配度。

CFA結果顯示模型適配度良好(χ²/df=2.45, CFI=0.94, TLI=0.91, RMSEA=0.06),各因子負荷值均高於0.6。Cronbach’s α介於0.81至0.89之間,顯示內部一致性良好。

此外,為驗證AI生成內容之語義一致性(semantic reliability),以相同提示語重複生成三次題項集合,並以餘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檢驗語義穩定性,平均相似度達0.93,顯示AI在語義層面具高度一致性。


1️研究階段功能

AI(如 GPT-5)根據理論構面生成初步問卷題項(每構面6題),作為量表開發基礎。

2️信效度驗證策略

檢驗類型

驗證方法

指標或依據

工具/程序

內容效度

 (Content Validity)

專家審查

Expert Review)、

Delphi

內容效度比率

CVR > 0

內容效度指數

CVI > 0.8

三至五位領域

專家審查

AI生成題項與

理論一致性

建構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探索性因素分析

EFA

KMO>0.6

Bartlett球形檢定

顯著、

因子負荷>0.6

SPSS /

JASP

收斂效度

(Convergent Validity)

驗證性因素分析

CFA

AVE>0.5

CR>0.7

標準化負荷>0.6

AMOS /

SmartPLS

區辨效度

 (Discriminant Validity)

Fornell-Larcker準則、

HTMT比率

AVE平方根>

相關係數、

HTMT<0.85

SmartPLS

信度

 (Reliability)

Cronbach’s α

Composite Reliability

α>0.7

CR>0.7

SPSS /

SmartPLS

語義一致性信度

(Semantic Reliability)

prompt重複生成\

語義相似度

cosine similarity > 0.9

Coh-Metrix

BERTScore

3️實作示例(可直接寫入方法論)

為確保AI生成題項之信效度,本研究邀請三位領域專家進行內容審查,並以Delphi法修正表達。

透過前測樣本(n=50)進行EFA以檢驗建構效度,再以正式樣本(n=300)進行CFA確認模型適配度(CFI=0.94RMSEA=0.05),Cronbach α均大於0.8




 四、假設模型生成(Hypothesis Model Generation之信效度檢驗

AI依據相關理論與文獻,自動生成變項間之假設關係與概念模型。

為驗證其理論合理性(theoretical validity),研究團隊比對AI生成之假設與既有理論脈絡,並由三位學者專家審查確認所有假設均有明確學理依據。

實證階段採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與模型適配度驗證。

分析結果顯示模型之主要路徑係數均達顯著水準(p < .05),CFI與TLI皆大於0.9,RMSEA為0.05,顯示模型適配度良好。為檢視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研究另以多群組分析(multi-group analysis)進行交叉驗證,結果顯示路徑方向與顯著性一致,具穩健性(robustness)。


1️研究階段功能

AI根據文獻脈絡自動生成構面間之因果關係假設與模型架構(SEM路徑圖)。

2️信效度驗證策略

檢驗類型

驗證方法

指標或依據

工具/程序

理論合理性

 (Theoretical Validity)

專家評估、

文獻交叉檢查

所有假設均有

學理依據

人工比對AI生成模型

與核心理論

建構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結構方程模型 (SEM) 驗證

路徑顯著性 (p<0.05)

β值合理、

模型適配度良好

AMOS /

SmartPLS

外部效度

 (External Validity)

不同樣本重估

模型

結果一致、

路徑方向穩定

多群組分析 /

Cross-validation

穩健性

 (Robustness)

敏感度分析

模型係數變化<10%

Bootstrap /

Jackknife


3️實作示例

本研究以AI生成初步假設模型,並透過三位專家修正路徑方向。

使用AMOS進行SEM分析,模型適配度良好

χ²/df=2.31, CFI=0.93, TLI=0.91, RMSEA=0.06),

顯示AI生成假設具建構效度與理論合理性。




、結果與討論章節(Results & Discussion

AI於結果與討論章節主要用於輔助撰寫初步解釋與政策建議。

為確保討論內容之邏輯合理性與事實正確性(logical and factual validity),採AI自我批判(self-critique prompting)與人工審查並行策略。

研究團隊對AI生成之敘述逐項比對統計分析結果,以確認其描述方向、顯著性與數據值一致。

同時,以相同統計資料重複輸入AI生成三次討論文本,計算語義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平均值0.88,顯示AI在解釋層面具高度穩定性。

經人工審查後,AI所生成之敘述與統計結果一致,未出現數據誤述或邏輯矛盾,顯示結果討論部分具良好語義信度與邏輯效度。


1️研究階段功能

AI根據統計分析結果生成初步解釋、結論與政策建議。

2️信效度驗證策略


檢驗類型

驗證方法

指標或依據

工具/程序

邏輯一致性

 (Logical Validity)

人工或AI自我審查

self-critique prompt

解釋與統計結果

方向一致

ChatGPT /

 GPT-5 self-review

事實正確性

(Factual Validity)

檢查AI生成之數據描述、

p值、

信賴區間

無邏輯矛盾或

統計誤述

SPSS/AMOS

交叉比對

理論呼應性

 (Theoretical Validity)

檢視討論是否與研究假設、

文獻一致

相符率>90%

研究者審查

語義一致性信度

(Semantic Reliability)

重複生成討論段落比較語義

相似度

相似度>0.85

cosine similarity / GPT-5 Compare


3️實作示例

為檢驗AI生成討論之合理性,以相同統計結果輸入AI三次生成討論文本,比對語義相似度(cosine=0.88)。

經人工審查,AI敘述與統計方向一致,無邏輯或數據錯誤,顯示結果討論具邏輯與語義信度。



 

、整體AI研究信效度驗證架構總表


綜上所述,採「三層防線」以確保AI參與研究各階段之信度與效度:

1.AI自我一致性檢查(Auto-consistency):

   透過重複生成與語義比對,確保AI輸出穩定。

2.人工與專家審查(Expert Review): 

   由領域學者與研究團隊交叉檢視內容正確性與理論一致性。

3.統計與實證驗證(Empirical Validation): 

    以EFA、CFA、SEM等方法檢驗量表結構與假設模型的建構效度。

此綜合檢核程序不僅確保AI生成內容之研究品質,亦提供未來AI輔助研究信效  度驗證的可重現框架,符合學術倫理與實證嚴謹性要求。


AI參與階段

主要信效度面向

驗證方法

主要指標

題項生成

內容效度、

建構效度、

信度

EFA/CFA

Expert Review

CVI>0.8

α>0.7

CFI>0.9

假設模型

理論合理性、建構效度

SEM分析、

專家評審

p<0.05

CFI>0.9

文獻整合

內容真實性、語義一致性

文獻查證、BERTScore

文獻存在率=100%、相似度>0.9

結果討論

邏輯與語義效度

Self-critique

人工比對

相似度>0.85

數據一致性100%




七、建議寫法範例(可放於〈研究方法〉中)


本研究於題項生成、假設建構、文獻整合與結果討論四個階段引入AI協助。
為確保AI生成內容具信度與效度,採用三層檢核程序:

  1. AI自我一致性檢查;
  2. 專家與研究者審查;
  3. 統計驗證。

透過EFA/CFASEM、語義相似度與文獻實證查核,結果顯示AI生成內容在內容、建構、語義與邏輯層面均具高度一致性與理論合理性。


----------------------------------

參考文獻:

 1. 文獻整合與倫理考量

  • Hidayatullah et al. (2025) 指出,AI 可快速彙整文獻,但仍需人工核查引用來源與真實性,以確保學術誠信與資料可靠性。
  • Ilie (2025) 強調 AI 文本生成必須透明披露,並遵守引用規範,以避免抄襲或捏造文獻。
  • Ling Jen & Hj Salam (2024) 系統性回顧指出,AI 在文獻整合中應僅作為輔助工具,研究者必須保留批判性判斷。

(1)Hidayatullah, M. H., Suryati, N., Cahyono, B. Y., & Mawaddah, N. (2025). Exploring the ethical landscape of AI in academic writing. Egypt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15, Article 36.

https://doi.org/10.1186/s41935-025-00453-1

(2)Ilie, O.-A. (2025, July). The ethics of AI‑assisted academic writing: Authenticity criteria in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ssignments.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31(2), 155–158.

https://doi.org/10.2478/kbo-2025-0063

(3)Ling Jen, S., & Hj Salam, A. R. (2024, February).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wri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3(1). https://ijarped.com/index.php/journal/article/view/683


2.題項生成與量表開發

  • Mwita & Mwilongo (2024/2025) 指出,在使用 AI 協助生成問卷題項或研究量表時,研究者需維持「人工審核」與「理論對照」,確保題項符合研究構念與學術標準。
  • Cheng, Calhoun & Reedy (2025) 建議 AI 生成的測量項目應先經過專家評估、內容效度檢驗(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與前測,才能進入正式問卷,以避免 AI 誤導或偏差。

(1)Mwita, K., & Mwilongo, N. H. (2024/2025).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writing: What is ethical and what is not. 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5(1), 17–27.

https://doi.org/10.52562/jdle.v5i1.1318

(2)Cheng, A., Calhoun, A., & Reedy, G. (202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academic writing: Recommendations for ethical use. Advances in Simulation, 10, Article 22.

https://doi.org/10.1186/s41077-025-00350-6


3.假設模型建構與方法論

  • Mezzadri (2025) 提出 AI 輔助假設模型生成的「悖論」:雖可快速建立初步模型,但必須由研究者仔細驗證假設的理論合理性,否則 AI 模型可能偏離學術脈絡。
  • Lin (2024) 強調,AI 在建構假設模型與分析架構時,研究者需對 AI 結果進行多層檢核(包括統計檢驗、跨樣本驗證),才能保證建構效度與結果穩健性。
(1)Mezzadri, D. (2025). The paradox of ethical AI-assisted research.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https://doi.org/10.1007/s10805-025-09671-7
(2)Ling Jen, S., & Hj Salam, A. R. (2024, February).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wri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3(1).
https://ijarped.com/index.php/journal/article/view/683

4. 結果討論與應用層面

  • Gao et al. (2025) 探討 AI 輔助結果撰寫的法律與政策框架,強調研究者需遵循著作權、資料保護與學術倫理。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2024) 提出 AI 在教育與研究應用中可能提高效率,但若無人監督,可能產生解釋錯誤或數據誤讀。
  • Advances in Simulation (2025, June) 提出策略建議,包括使用 AI 生成初稿後,進行人類審查、統計驗證與倫理審查,以確保結果可靠且可重現。

(1)Gao, R., Yu, D., Gao, B., et al. (2025). Legal regulation of AI-assisted academic writing: Challenges, frameworks, and pathways. 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8, 1546064.

https://doi.org/10.3389/frai.2025.1546064

(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202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clinical pharmacy education: Consequences and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46, 751–754.

https://doi.org/10.1007/s11096-024-01705-1

(3)Advances in Simulation. (2025, June). Beyond recommendations: Expanding the ethical discourse on AI-assisted academic writing. Advances in Simulation, 10, Article 31.

https://doi.org/10.1186/s41077-025-00362-2

 

5. 綜合建議與最佳實踐

  • Cheng, Calhoun & Reedy (2025)Hidayatullah et al. (2025)Lin (2024) 一致認為,AI 可作為研究輔助工具,但研究者需對其生成內容進行三層檢核:

1.     AI 自我一致性檢查(多次生成與語義比對);

2.     人工與專家審查(理論、引用、語義);

3.     統計與實證驗證EFACFASEM 等)。

此流程可確保 AI 生成題項、假設、文獻整合與結果討論的 信度與效度,同時符合倫理規範與學術誠信要求。

(1)Cheng, A., Calhoun, A., & Reedy, G. (202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academic writing: Recommendations for ethical use. Advances in Simulation, 10, Article 22.

https://doi.org/10.1186/s41077-025-00350-6

(2)Hidayatullah, M. H., Suryati, N., Cahyono, B. Y., & Mawaddah, N. (2025). Exploring the ethical landscape of AI in academic writing. Egypt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15, Article 36.

https://doi.org/10.1186/s41935-025-00453-1

(3)Lin, Z. (2024, Jan). Beyond principlism: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thical AI use in research practices. arXiv preprint.

https://arxiv.org/abs/2401.152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服務業數位轉型,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專家傳真 - 服務業數位轉型 需可實戰的創新方法論, 2018 年 05 月 18 日,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8000297-260202 服務業如何結合 ICT 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